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六 火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013/8/1 11:10:01 点击数: 【字体:

 

    随着对火认识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用火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并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取火方式:远古时代,人类是利用自然火和击石、钻木等摩擦生火;后来,陆续出现了阳燧、火镰和火镜等比较方便的取火工具;近现代,随着机械、化学、电子等的进步,又出现了火柴、打火机及自动点火装置等先进的取火方式,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及工农业、军事、科技等各领域的需求,使火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正因为火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古代奥运会开始,人们从奥林匹亚采集圣火,传达停战神谕,欢庆世界体育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继承了这一传统,每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前都在古奥林匹克发祥地奥林匹亚由圣洁的女祭司在赫拉神庙前,用太阳灶采集太阳精华获得圣火,然后经过全球的圣火火炬传递活动,最后点燃奥运会场的圣火主火炬。

  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点燃的方式花样百出,成为每届奥运会最令人瞩目的亮点。有的由运动员用手中火炬去点燃主火炬;有的经过五环形导火索点燃主火炬;有的由盲人运动员将火种用弓箭射向主火炬;有的从水中传导点燃主火炬;有的是在运动员点燃圣火后,再由传动机升至火炬台顶部熊熊燃烧……总之,主火炬点燃方式构思巧妙,出奇制胜已成为历届奥运主办国的难题。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仪式究竟怎样?目前还是最高机密。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经过全球征集的点火仪式,必将是出奇制胜、别出心裁的,也必将是把中国的火文化元素融入世界奥林匹克圣火文化之中,成为奥运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中国符号。

  古人以火命名星宿

  中国古人有以观测“大火”授时的传统,但究竟起于何时,目前没有确切的年代。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出土文物的考察,可推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并从中发现,“大火”在中国传统星名中是很特殊的一颗星,它至少有五个不同的名字:大火、商、大辰、天王、心宿二。一星多名在全天星官中并不多见,这显示了不同年代星名的演变,心宿二是二十八宿形成过程中的最后定名,而大火和商星的命名早于二十八宿的建立。

  现存最早的系统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司马迁是这样描述心宿的:“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不欲直,直则天王失计。”心宿位于东宫的苍龙,由中间的大星(即心宿二)和前后两颗小星组成,而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天官书》把全天分成“五宫”:“中宫”是指北极周围的天区,象征中央帝廷:东、南、西、北四宫,以二分二至所在星官为中心建立起来,与四季相对应,象征帝王的四季行宫。

  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分属于四宫,又称为“四象”:东宫苍龙(青龙),北宫玄武,西宫白虎,南宫朱雀。

  对于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传统,《尚书·尧典》中有重要的论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日中、宵中”是指昼与夜的时间正好平分的那一天,此日为一年中的春分与秋分; “日永”是指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即夏至日;“日短”是指白天最短的一天,即冬至。“星鸟、星火、星虚、星昂”即是四星在黄昏时南中天。“仲”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季的第二月。推算这种星象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400年,这四星大致处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也就是说4400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能够通过观测天象与昼夜时间的变化关系,确定四个主要节气的时间。

  按专家考证,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示意星图,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漆箱盖上,年代为公元前433年。在曾侯乙墓的漆箱盖星图中可以看到,北斗被延长的一笔也恰好指向星宿,另有三画指向危、毕、张宿。由于心宿所具有的重要的授时意义,在漆箱盖的东立面上,古人将大火星(心宿二)框在一个火形符号中,这个符号与盖面图案白虎腹下的符号遥相呼应。这两个符号分别位于东西两侧,虽然同像火形,但白虎腹下的火符被涂实,而框住大火星的火符则仅勾勒了轮廓,使人感到它们是为说明某种特殊天象所做的设计。

  这实际上是对参、商二星的形象描绘,商星即大火星,两个星座正好处于黄道的东西两端,每当商星从东方升起,参星便没入西方地平,而当参星从东方升起,商星也已没入西方的地平,二星在天空中绝不同时出现,授时标志十分明显。参商二星的授时传统与二子不和的故事正好对应。所以《左传·襄公九年》述阏伯以火记时,而《国语·晋语四》也说古人以辰出而以参入,大纪天时,均可见大火与参星在古人观象授时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献表明,早在夏商之前,人们就已认识了参、商二星,它实际是古人较早掌握的授时星象。

  当参、商二星恰好位于春分和秋分点上的春、秋分时,太阳正东升、正西没。春分黄昏时斗杓东指,大火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秋分黄昏时斗杓西指,斗魁东指,参星从东方升起。

  中国古人以参、商、北斗并称三辰,辰是古人用来确定季节的主要亮星或星官。河南濮阳西水坡墓出土的蚌塑龙虎、北斗星图,就是目前所知的最为古老的三辰图,而古人用大火星作为辰星授时应早于西水坡墓葬的年代。

  大火星的形象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就已经出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纹样也有形象的反映,在殷卜辞中也有很多关于大火星的文献记录,由此说明,以大火授时的传统,在夏商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将东宫苍龙七宿在房之前的角、亢、氐作一星点的连线,然后与殷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的龙字的形象作一比较,其所呈现的形象几乎完全相同,由此说明龙字的创意源于天上的星象,“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源泉。

  火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启蒙文化

  毫无疑问,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英国柴尔德在《远古文明史》一书中说:“掌握了火,人类就控制着一个强大的物质力量,控制着一个显著的化学变化。自然界是一个生物,支配自然界一股伟大力量,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恩格斯对人工取火的发明是这样评价的:“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

  火的发明与应用,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影响深远。人工取火的发明和使用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有了火,人类才能炮生为熟,开始了熟食的生活,结束了过去“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人类才能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丰富了人类的肉食,最后与动物相脱离。有了火,人类可以御寒以及抵御野兽的侵袭,增强了自卫能力。

  人工取火的发明和使用,使全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发明钻木取火后,便催生了火耕、蒸煮饮食、火陶和青铜文化,催生了金属工具的产生,提高了生产效率,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火文明,而这种影响在商丘尤为显著。

  商丘由于较早使用了火,使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商部族率先在商丘崛起,其历法先进,农牧发展迅速,物有所余,开创了商品交换的先河,商丘也成了中国“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三商之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殷商文明对后世影响极大,殷商民族重祀尊礼,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对火的迷信和崇拜,一直传承和发展,从未中断,现在对火祖燧人氏和先商始祖火神阏伯的祭祀和崇拜就是最好的见证。

  由于对燧人氏人工取火的科学利用,商丘一带在先商时期陶器的烧制、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西汉时期的冶铁技术等都是比较先进的,特别是商丘的黑陶,不仅是龙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更是先商文化的传承。在豫东地区发掘出土的具有先商文化特征的黑陶器皿,黑、薄、硬、亮,被称为蛋壳黑陶,其制作精细,工艺先进,是火与土的结晶,是商丘火文化的又一体现。

  火文化对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形成战国以前的星宿分野学说影响更为直接。当时的天文学就把商丘列为大火星的分野,后来的天文学家更把大火星称为商星,把大火星对应的商丘称为“火都”和“火墟”。其实,正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和利用,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思考、总结生存以外的自然的、社会的东西。燧人氏时期,对天空中的光亮似火的大火星有了一定的认识,历经“三皇五帝”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后人对大火星的运行规律有了全面而准确的把握。1994年5月,中国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对阏伯台进行了科学考证,专家一致确定阏伯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

  用火方式的沿革也推动了火文化的发展,继燧人氏钻木取火后,人类对火的认识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使用火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曾陆续出现了阳燧、火镰和火镜等比较方便取火的工具;进入近现代,随着机械、化学、电子等科技的进步,又出现了火柴、打火机及自动点火装置等先进的取火方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及工农业、军事、科技等各领域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愈来愈离不开火,小到点灯烧饭,大到宇宙飞船上天,无不凭借火的力量。这些不同的取火方法,都是我们祖先的光辉创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燧人氏的钻木取火。

  火文化对现在商丘最显著的影响在于火文化的传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和我省的一些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庆典仪式很多时候把点火、采火启动仪式或火炬传递点选在商丘燧皇陵火文化景区。

  商丘的火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俗特色,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商丘地方特色文化乃至全国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比较突出的民俗经典。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存火文化,从1987年起,商丘市睢阳区委就成立了商丘市睢阳区火文化研究会,由睢阳区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从事火文化现象的研究。研究会从成立之日起,就从火文化的起源、民俗、内涵、现存建筑、年代考证、历史沿革、民间故事传说、社会影响、专家评价和商丘人对崇火、敬火、尊火、拜火、祭火的习俗与传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种旨在让火文化更加丰富的火文化景区改造目前也正在实施,2005年6月已完成燧皇陵一、二期工程建设改造,2005年12月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被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让人更好地认识、宣传、理解商丘的火文化,为筹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睢阳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三期工程的建设步伐。三期工程有“中华圣火坛(火文化博物馆)”、“中华圣火文化园”等,从设计规划看,中华圣火坛位于燧皇陵山门前向南延伸150米处,它是燧皇陵火文化景区三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燧皇陵火文化景区的主要标志和象征。中华圣火坛是一个结合地形、局部架空的山地建筑,高9米,3层台,每层3米,三重围栏,汉白玉镶嵌。坛中央立一火炬形天柱,高3米,直径1米,上有9条龙盘旋,共托一个圆,作为天盘,盘中起火,为天火、离火、圣火。整个建筑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而在立面设计和内部空间设计上注重现代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设计,希望通过依托坡地,以及良好的绿化,能够将较大体量的现代建筑融于整个景区,以满足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

  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同时,火文化对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商丘阏伯台建筑宝刹上的这个葫芦,四根固定的绳索代表四根“准绳”,它是阏伯传承燧人氏观测天象所遗留下来的标志。【原标题:“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六 火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07-17 作者:李红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