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帮会馆
怀帮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落成于同治十一年三月。在建筑艺术上雄居禹州各会馆建筑之首,享有“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的美誉。
建筑
会馆南北长120米,东西宽78米,总面积达9360平方米。由照壁、山门、戏楼、钟鼓楼、左右廊庑、大殿等组成一处布局协调,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建筑用砖均有“怀帮”二字,这在建筑史上是不多见的。
照壁
位于会馆正前方,青砖砌就,下以石条为基,基上用砖砌成双层须弥座,分别雕有仰莲、云气、几何图形等装饰花纹,座上立壁,横宽18米,壁面为大小八边形组成的几何图案。顶为歇山式,檐下做出方椽。
戏楼
在照壁北10米处,为山门兼作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南为山门,北为戏楼,下有18乘7米基座,上为单檐歇山式顶,覆以孔雀蓝琉璃瓦,雕龙正脊两端置大吻。在戏楼两侧各有一个3乘3米的方形角楼,为会馆庙堂的钟鼓楼。
东西配殿
沿中轴线北行20米处,各为面阔五间(18米),进深二间(5米)的廊庑。这两幢廊房为双层楼阁式,西廊在民国年间翻修时将顶部改用成小布瓦。与两廊北山墙成平行线的中间,为大殿前的拜台台基,基高0.8米,纵深7米,紧连大殿基座。
大殿
是该会馆中的主要建筑。整个大殿建在一个高0.8米,边长18米的方形基座上。大殿之前部为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卷棚顶。上覆孔雀蓝琉璃瓦,雕花脊,檐下无斗拱,平板枋上为高浮雕牡丹图案。各间大额枋上分别浮雕着“商旅入城”、“高土贤隐”、“骆驼商旅”、“商旅歇马”等商帮故事及透雕人物、鸟兽等,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实属一组雕刻艺术珍品。拜殿紧接后大殿,中间作勾连搭式。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为单檐悬山式顶,前后出廊,殿顶以孔雀蓝琉璃瓦覆盖,两山用琉璃博风,檐下施五踩双下昂斗拱,前后檐各有柱头铺作六朵、补间铺作六朵,共计二十四朵。平板枋上高浮雕龙、鹰及山水花卉等图案,殿内梁起七架,前后出单步梁,中柱减出一列,以扩大使用空间。殿内遍施彩绘,尤其是大殿前次间上部绘有金色卷发男女头像和西洋建筑风景画,实为别致有趣,这也标志着与南洋诸国建立的药材贸易关系。编辑本段以馆兴商 怀庆会馆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由此可见当年禹州怀庆商帮之强盛,怀药贸易之兴旺。怀帮药材业发展以后,货到销售地点,堆积如山,行栈存放不了,甚至遭到损失;行栈租费很高,花费亦大,因此由全行业议定,集资建设怀庆会馆,为怀帮商人坐落地址。在旧社会,凡是怀货销售地点都有怀庆会馆。会馆是怀帮的办事机关,它办理全行业销售事宜,按当地当时行情,不得扣高或降低价格。有的商号派押货人去码头,有的商号没有派押货人,可以凭书信委托会馆代办。会馆是为怀帮商人服务的,会馆的管事人也就是怀帮的管事人。
会馆的负责人叫会长。正会长一人,副会长二至三人。由全行业选举为人公正有声望者为各处会馆会长。会长之下设会计一人,其它勤杂人员根据当地情况事务繁简雇用若干人。会长及会计之薪金,每年由全行业会议决定,多少不等;勤杂人员则视事情多寡每月发给工资。会馆一切开支,由全行业分摊,一般是按各商号实收的百分之一、二交纳会费,大商号可自动捐助。
十三帮会馆
十三帮会馆位于禹州城区西北隅,居山西会馆南侧、怀帮会馆西侧。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会首郭广德、连文中、潘升炎、阮耀祥、王凌云、常天福、高有帮、蔡汉文、胡乾之、王二元、范廷栋等捐钱创修十三帮院墙及关帝庙。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六月,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口帮、宁波帮等十三个药帮集资购地1.33公顷(20亩),共建“十三帮会馆”。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会首徐长聚、武清、耿金镛集资创修十三帮药王殿、演戏楼。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十三帮会馆厨房、养病院、阴宅院、道院、二门、影壁墙建成。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十三帮建会议所一处。
在布局上,十三帮会馆分庙院、中配院、会议所三部分。其中,庙院位于会馆西侧,由九龙壁、铁木旗杆、山门、钟楼和鼓楼、戏楼、东西廊坊、拜台、拜殿、大殿和配殿组成。整体建筑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布局严谨。山门外南围墙与九龙壁结为一体,墙内为东西向砖铺甬道,东端为临街大门。九龙壁由彩釉方砖拼砌而成,底部为巨大的方形青石雕座,群龙盘绕,栩栩如生;山门外有一对雌雄石狮分立两侧,山门两端为八角腾空、两层起架的钟楼和鼓楼;戏楼下部居中轴线有一拱券过洞,可中通后大殿,两侧筑有高墙,各有高大砖拱圆形券门;庙院铺满红方石,居中一株国槐枝叶茂盛、遮天蔽日;东西厢房门前栽培名贵月季,房后古柏参天;沿中轴线后行至拜台,拜台为双侧台阶,中嵌石雕,台面三丈见方,东、南、西三边以石栏相围,石栏间立方柱,柱顶有猴、桃等精美雕刻;越过拜台是拜殿和大殿,大殿为木结构建筑,单檐斗拱,以彩釉琉璃瓦盖顶,五脊有琉璃彩砖盘龙飞凤、兽头、人物等艺术装饰,四隅挑角,玲珑别致,巍峨壮观。中配院迎九龙壁为琉璃瓦顶、五脊六兽的辕门,进门沿中轴线铺有青砖甬道。整个中配院为一四合院,其中北上房为青砖琉璃瓦、明三暗五的大客厅,是迎宾谋事之地。东跨院为会议所,是接待宾客及聚餐之地。
十三帮会馆历经沧桑,主要建筑九龙壁、铁旗杆、山门、钟鼓楼已荡然无存,至2000年尚遗有十三帮创始碑记一通、界石一块、扇形及长方形石额各两块;其中扇形石额一刻“赏花”,一刻“酌酒”;长方形石额一刻“光绪癸卯十三帮会馆阖社仝立”,一刻“光绪丁未会议所药商仝立”;界石上款为“墙基余地五尺宽”,正文为“药帮会馆西墙地界”,落款为“同治拾贰年六月修建”;碑记全文曰:“阖社公议不许将庙中房屋借与外人使用,倘有本帮人私借与外人者,罚酒席十桌”,落款为“光绪二十九年立”。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会馆成为军阀部队的常年驻地。1992年,陕军曹世英部据十三帮会馆为司令部,曾与红枪会在会馆周围展开激战。1926年至 1930年,十三帮会馆相继被李镇亚、王老五、刘黑七等土匪、军阀长期盘踞。1932年,十三帮会馆被设为刑场。1936年至1947年,十三帮会馆又被改建为私立东山中学。1947年冬,解放军中原军区司令部由宝丰迁至禹县,刘伯承、邓小平等在十三帮会馆办公。
山西会馆
明初朱元璋诏令药商汇集钧州后,山西药商联袂至禹,其中以太谷人较多,有“太谷帮”之称,太原、大同次之。当时晋字、太字商号,城内药市随处可见。
清康熙年间,山西药商在城西北隅建成“山西会馆”,为禹州四大药帮会馆首创建筑。会馆由庙院和配院两大部分组成。庙院为祭祀活动之地,由山门、戏楼、东西厢房、拜台、拜殿和大殿组成。馆内布局严谨,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山西药商紧临会馆购地2.65公顷(39.7亩),扩大了会馆建筑规模。清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晋豫药商联合募集资金,建成山西会馆庙门、壁墙、环垣、道院、庖厨。清道光六年(1826年),理事柴统裕、翟允若、义和昌、柴隆兴、富有大、玉成贞、复泰公等联合集资重修关帝庙,新创山西会馆钟鼓楼,改建庙门、壁墙、环垣,金妆神像,整茸殿宇,重修道院、庖厨。
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关帝庙并会馆碑记”曰:“康熙中城西北隅建有关帝庙,左厢会馆,其重修乃在乾隆年间,风雨剥蚀,渐就倾圮,于时对越,难肃观瞻,同事诸公,醵金而重成之……。”
会馆建筑井然有序。雄伟的大殿屹立在正中,面向戏楼,殿壁全为砖石结构,整个大殿斗拱飞翅。四周出厦;殿顶覆以红、黄、绿三色筒状琉璃瓦,日射映照,彩釉争辉。大殿与卷棚连接,卷棚又称“拜殿”,是每年节日祭祀跪拜的地方。殿外建有平台,可容纳一、二百观众观赏戏楼演出。大殿西侧有陪殿,东西厢房排列整齐。平台前为一开阔地,能容纳千人聚会。大殿正面,高大戏楼巍立,每年演戏数次,每次三天。戏楼后山门上有石刻“山西会馆”四字,门首上挂“山西省旅禹同乡会”招牌。
殿后至环垣为义葬地,名“泽及园”,凡晋籍人在禹身亡,均可在此暂厝。此处砖丘累累,偶尔还出现陕籍人棺木,故又称“陕西会馆”。
配院为四合院建筑,名曰:“白云轩院”,院内种有苍松、梅竹,古朴典雅,上房北屋为迎宾、聚义谋事之地。
1944年,禹县沦陷,日军恐遭八路军袭击,在山西会馆建起内城据点。日军投降后,山西会馆一度为私立光复中学校址,后为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校址。2000年12月27日凌晨,山西会馆药王殿被扒掉,剩下的配殿、东西厢房、戏楼、山门于2001年1月也被拆除,整个“山西会馆”无存。
江西会馆
1920年2月,江西常年驻禹药商也积极筹措资金,在古钧台东街路北购买地皮,邀集大批能工巧匠,开始动工兴建“江西会馆”。建筑群尚未完工,禹境发生军阀火并,梁国印部据会馆宿营。1922年,曹世英部驻防禹县,又将山西会馆作为营房。频繁的军阀混战,挫伤了江西药商继续建馆的积极性。会馆戏楼、转楼等相继停建。
1934年,山西会馆被改为剧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后。1961年后,江西会馆为禹县水利局办公场所,后水利局扩建,江西会馆建筑群相继被拆,终无存。【原标题:药都禹州四大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