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在博物馆中找寻鹤壁记忆

2013/7/26 9:05:10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

    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博物馆的藏品始终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是人类记忆的最终栖息地。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

    如果与故宫博物院或是省级博物院相比,市博物馆从藏品的多寡与珍稀程度来看,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但在鹤壁市博物馆,珍藏着这方热土上来自远古的情感,保存着先人留下的痕迹与气息,展示着往日的辛酸与荣耀。

    自市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先后举办了70余个陈列展览,接待中外观众50余万人次,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

    从1976年建馆时,只有文物、没有陈列的落后局面,发展到如今展馆面积560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两个基本陈列,鹤壁市博物馆逐渐走近寻常百姓。

    按照展品质地,市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基本陈列展览共分两大部分、四个专题(展厅):第一部分为“鹤壁古代历史文物陈列”,第一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我市出土的古化石、石器、青铜器、陶器、石刻造像等,第二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我市出土的货币、金器、铜镜和玉器;第二部分为“燃烧的辉煌”,第三展厅和第四展厅则集中反映了古代鹤壁制瓷、冶铁和采煤的技术成就。

    今天,记者就带您重读鹤壁的三千多年发展史,回忆这座城市在早期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工业发展史中走过的历程。   墓志铭印证鹤壁地名

    走进市博物馆序厅,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块相向悬挂于墙的大型浮雕壁画,高约2.5米、每块长约15米。组合浮雕以淇河为主线,贯穿鹤壁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的鹤壁称谓由来、主要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人,如浚县大伾山天宁寺大石佛、玄天洞石塔、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军事家和纵横家——鬼谷子。

    许多市民都知道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而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哪里呢?

    在市博物馆第一展厅,唐开元二十六年的王君墓志上面用醒目的红色直线标注出了刻有我市名称的最早记载文字:“……相州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

    据市博物馆馆长张长海介绍,1985年,该墓志在我市第六中学发掘出土,由此表明公元738年就有“鹤壁”这个地名了。   文明鹤壁:一千年王都故梦

    如果想清晰地了解我市的主要遗址分布,您不妨在第一展厅看看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沙盘,从淇河沿岸分布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到龙山文化遗址,从夏代的刘庄遗址到周代的卫国故城,再到汉代的后营汉墓群,地理位置分布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这里是浩瀚的大海,在石炭纪、二迭记和新生代,鹤壁这里变为沼泽、森林、陆地、山川、丘陵,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古生物。经过考古发掘,出土有三叶虫、珠角、石燕等古生代化石以及大象、额鼻角犀、鸵鸟蛋等新生代化石。出土的大量打制和磨制石器,表明在石器时代淇河两岸便生活着披荆斩棘的先民,并创造了古老的淇河文化。”张馆长介绍。

    商周时期,鹤壁位于畿辅之地,淇河两岸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卫国在此建都,历经383载,这是鹤壁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段落。经过考古发掘和调查征集,发现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尤以辛村西周卫国贵族墓地为最。

    “市博物馆馆藏的两周时期文物反映了卫国历史沿革、两周封建礼仪制度以及鹤壁作为卫都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青铜器中的饕餮纹鼎、夔纹簋是最具典型的两件礼器。”张馆长手指器物向记者介绍。记者看到的这个三足饕餮纹鼎,其器身呈圆形,铜器上铸有饕餮纹,鼎身泛着墨绿。“鼎在古代被当做‘名尊卑、别上下’的代表,最高统治者随葬9个鼎、8个簋,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鼎身的饕餮纹是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是商周时期铜器常见的纹饰之一。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兽,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了,它象征着贪欲,饕餮纹也具有辟邪祈福的意义。”张馆长说。

    陶瓷是灵与情的交融,是智与力的结晶,是火与土的艺术。鹤壁陶瓷烧造历史悠久,造型各异,有的原始朴拙,有的深沉高雅,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观点。淇县花窝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的空白。

    “裴李岗时期的陶器为手制,所需火候较低,易碎。陶质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器表多为素面,少数饰有划纹、指甲纹、篦点纹。素有‘南有裴李岗,北有磁山,中间是花窝’之说,为探索仰韶文化的渊源,研究裴李岗和磁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张馆长说,汉代有个习俗是“事死如生”,死后要把逝者生前用过的东西,如房屋、仓、灶、水井、壶等物品做成冥器随葬,以随葬品数量多少显示此人孝顺程度。张馆长手指一座陶屋对记者说,那是一个汉代房屋模型,地面上已经找不到这时期的房屋,研究者能从随葬的冥器当中了解汉代的建筑形式。

    第一展厅还有两座释迦牟尼弟子的石刻像,1998年,盘石头水库建设拆迁时,在玄天洞石塔地宫里发现了它们。记者看到这两座石刻像衣褶线条清晰流畅,显示出了当时手工艺人的高超石刻技艺。

    随后,在第二展厅,记者见到了多个朝代的古钱币,从西周的贝币、战国的青铜布币、圜钱、方孔圆钱,直到明清的机器铸造币。石林镇狮跑泉村曾出土了4870枚战国货币,为战国时期淇河两岸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的实物见证。1997年,这些货币部分被调拨至中国钱币博物馆,部分还陈列在市博物馆第二展厅。由于多数钱币外形较小,加之年代久远,钱币上的字迹和纹路也略显模糊,博物馆还专门在第二展厅设置了四个放大镜,供观众更近距离欣赏古钱币。

    第二展厅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数量丰富的青铜镜,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柄形等多种形式。在玻璃镜流行以前,先人们主要以铜镜照面。“鹤壁出土的铜镜上自汉代,下迄清明,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实物资料。”张馆长特意推荐记者欣赏两面镜子,一个是宝相花透光镜,镜面正对阳光,铜镜背面的花纹可投射到墙上;另一面铜镜如果经过清理后,和现在的水银玻璃镜有相同的成像效果。

    此外,展厅还专门辟出一片展区,主要展示明代兵部尚书王越之女王伯禄曾经使用过的金银器物。而展区内还陈列了用于装饰的龙形玉佩、用于祭祀的玉璧、用于装饰的带孔石饰等多种玉器,张馆长说,我国先民崇尚玉器的风俗有近万年历史。   工业鹤壁:两千年工业文明史

    从战汉时期的冶铁,到唐代兴起的制瓷,再到宋代以来的采煤,两千余年里,鹤壁一直是一座服务中原、辐射全国的重要工业城市。1957年,鹤壁因煤建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在鹤壁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直到今天,工业鹤壁的形象仍在延续。

    第三展厅和第四展厅为鹤壁古代制瓷采煤冶铁技术成就展,四个展厅共展出文物约600余件。

    “早在战国时期,鹤壁地区就有先民在境内冶铁、制铁。1960年夏,原鹤壁矿务局修建铁路专用线时,在山城区鹿楼乡故县一带发现了著名的“鹿楼冶铁遗址”,出土了十多座冶铁炉,大量的铁制农具、兵器和计量器,如铁镰、犁铧、锛、斧、铲、矛、戟等,以及灰色绳纹板瓦、筒瓦、砖、各种形状的陶制工具范模等遗物,还有战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有考古学者称此为汉代时豫北地区重要的冶铁手工业作坊,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冶铁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张馆长说,当时出土的部分铁器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为了能让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冶铁过程,第四展厅设有鹿楼冶铁遗址的模拟场景。

    “在鹤壁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鹤壁窑格外受到海内外人们的关注,虽是一处民间窑厂,但其炉火不灭达数七百余载,从唐代一直到元代,所产瓷器种类、器型丰富,并且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在瓷器装饰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63年,鹤壁窑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馆长介绍说,唐代是鹤壁窑的初始期,这一时期的瓷器以白釉为主,黄釉、黑釉次之,胎壁厚实,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白釉贴花瓷盒、白釉瓷象枕;宋金时期是鹤壁窑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窑场规模扩大,产品中开始出现豆青釉等新的釉色,器形明显增多,胎质细腻而坚致,瓷化程度明显提高,如褐彩牡丹纹瓷筒、白地黑花罐、白釉刻花瓷碗、黄釉褐彩卧虎形瓷枕等;元代是鹤壁窑的衰落期,器形、器类、装饰急剧减少,产品制作也显粗糙。

    记者在第三展厅看到一处鹤壁窑烧制瓷器的1:1复原模型,里面的器物就是窑具——筒状匣钵,逼真的人物造型和惟妙惟肖的动作,猛一看,让记者以为是真人扮演的,古人当年如何制作瓷器,一看便知。

    鹤壁自古煤炭资源丰富,早在宋代就有先民在此开采煤矿。目前在鹤壁地区发现最早的采煤遗址是1959年在鹤壁集古楼河村发现的“鹤壁集宋代采煤遗址”,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煤矿。“古矿井为圆形竖井,直径约2.5米,深约46米,四条巷道,全长500米。当时矿工采用了先内后外的‘跳格法’开采方式,增加了采煤安全性,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此采煤法在上世纪80年代仍在沿用。”张长海边画图纸,边向记者演示采煤过程。在第四展厅,有幻灯片向观众演示开采、运输、提升采煤过程。从宋代时始,鹤壁始终是重要的煤炭出产地。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进,观众逐年增多,全面提升市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功能已迫在眉睫。据了解,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内容设计方案已通过省专家组评审,我们期待着博物馆以功能完善、展览主题鲜明的新形象亮相。(晨报记者 王帅/文 张志嵩/图)【原标题:在博物馆中找寻鹤壁记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淇河晨报 2011-05-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