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鼎立的前期,攻城略地似乎比较容易,只要军队把一座城池团团围住,等不了几天自会城破人降,比如刘备以荆州为根据地向周边渗透时,就多遇这种情况,直到关羽败走麦城之前,还能比较轻松地拔下汉中;而到了后期,攻城的难度就大了,不少“硬”城任你兵马再多就是久攻不下,蜀兵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周旋时,司马懿坚壁清野不出战,诸葛亮都拿他没办法。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学者分析,这主要因为是随着魏蜀吴三方局部统一的完成,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军队的粮草供应和武器补给有了充分保证,所以越到后来城池越容易守卫。
官渡之战时,黄巾起义的大火刚刚烧遍大半个中国,豪强割据,社会生产远不如三国鼎立时稳定,因此充足的粮草和后方补给对一支军队来说,简直就是命脉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一开始,曹袁两方在努力保证己方粮草供应的同时,都在使心眼破坏对方的供应。这就使得在明刀明箭的正面战场之外,又上演了一场偷袭敌人后方,寻找致命一击的暗战。
暗地里的“面包大战”
公元200年8月,袁军与曹军开始在官渡一带立营对峙。袁绍人多势众,曹军却不畏惧。袁绍命令士兵在营地内堆起几座土山,在上面修建楼橹,用箭俯射曹军营地,曹军不得不顶着盾牌活动。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们连夜赶造霹雳车,也就是一种投石机,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楼橹。袁绍又命令士卒挖地道偷袭曹营,但很快被曹军发现,在营地四周挖了很深的壕沟防御。一时间,袁绍拿曹操也没什么办法,从9月起,双方互有攻伐,但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不过,曹操心里很清楚,按照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曹操兵少将乏,虽说靠着官渡隘口的工事还能勉强够抵挡,但自己地盘比着袁绍小的多,粮食供应和后勤补给一直跟不上,这是最头疼的事。3个月以后,他所担心的情况终于出现了,前方士兵缺兵短粮,士气低落,而且连续作战一直人困马乏,战斗力大大下降;后方情况也不稳固,袁绍的老家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 不断有人散布谣言,说袁军不日就要打进来,弄得许都人心惶惶。曹操几乎失去了坚守官渡的信心,准备命令部队退回许昌作最后一搏。谋士荀彧坚决反对,劝说曹操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曹操转换了一下脑子,心想:“我粮食供应不上,难道袁军的供应就很顺畅?袁军人多,战线又长,肯定比我更困难。”于是继续坚守官渡营寨,同时让供应后勤的部队缩短前后距离,加大运输强度,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战机,寻找破坏袁军补给线的机会。 不久,探子发现袁军大将韩猛押着几千辆军车粮食到官渡前线,曹操迅速派出徐晃和史涣截击,把这批军粮烧了个干净。
这把火给袁绍提了醒,也学着曹操,暗地里把运输线缩短,加强保卫。谋士许攸看出了曹操的粮食危机,他把棋着往后多考虑一步,直接建议袁军偷袭许昌,可惜被袁绍拒绝了。这年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等人率万余兵马护送万余粮车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 囤积。谋士沮授认为,这批粮食几乎是袁军的全部家当,应当再多派人保护,这个建议同样被袁绍拒绝了。袁绍认为自己兵多将广,胜利在望,而乌巢粮仓又远在官渡阵地背后40里,曹操即便知道乌巢有粮,又能奈何?
这场与正面战场并行不悖的争夺粮食的暗战,被今人戏称为“面包大战”。本来,无论是明战还是暗战,袁绍都有较多的胜算,但一个人的出现,加上一把火,把这种局面从根本上扭转过来。
许攸投曹点燃乌巢大火
袁绍帐下有个谋士叫做许攸,就是曾经建议偷袭许昌的那位。袁绍拒绝他,并不是他的建议不好,而是因为他与曹操以前有过交情。袁绍说:“谁知道你这样建议是不是正符合曹操诱敌深入之计呢?”许攸伤了自尊心里有气,不久后方又传来消息,自己的家人在邺城犯了法,被政敌收监审讯。许攸气不打一处来,袁绍这么不待见自己,留在这里又有什么意思?既然你怀疑我通曹,索性我就通曹。
这天深夜,曹操刚刚睡下,军士报告有故友许攸来见。两军对垒,许攸深夜跨界来访,意欲何为?曹操好像预见了什么,连鞋子都没穿就跑出来迎接许攸。两人寒暄几句,许攸便将袁营遭遇与投曹之意和盘托出,曹操大喜,忙请教破袁之计。
《三国演义》写到这里,夹进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许攸问曹军粮食还能撑多久,曹操耍了个心眼,说还有一年,许攸不信,曹操改口说半年。许攸叹道:“我诚心来投奔,却仍是不得信任!”曹操于是说:“请别见怪,实话告诉你,还能顶仨月。”许攸笑道:“世人都说你是奸雄,果然呀!”曹操也跟着笑起来,附到许攸耳朵上说:“没听说过兵不厌诈么,不瞒你,军中只剩此月的粮食了!”许攸一摆手,大声说:“别骗我了,你已经没有粮食了!”原来,袁军曾经截获一封曹军事关军粮的信件,被许攸看过。曹操面红耳赤,只好承认。
这部分可能是罗贯中根据史书演绎出来的,但非常符合对阵双方对军事情报慎之又慎的心态。如此这般之后,曹操和许攸终于达成彼此的信任,许攸也将自己一生中最经典的计谋献上。他说:“我方兵少,如不能速战速决,一定大败。现在袁绍的粮食都放在乌巢,守将淳于琼是个酒鬼,如果派出精兵冒充袁军深入乌巢,一把火烧个干净,袁军不攻自破。”曹操依计行事。第二天,他叮嘱曹洪、荀攸等人守好阵地,自己亲率轻骑5000人,每人带足柴禾,打上袁军将领蒋奇的旗号,等到天黑,便悄悄地向乌巢进军。
曹操这一路上走的很顺,袁军守卫看见是自己旗号,都没有多问。到了乌巢,正逢淳于琼喝得大醉,曹军在粮仓上架好柴禾点燃,大火就呼呼啦啦烧起来。消息传到袁军大营,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郃、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但这无济于事,顷刻间,袁绍10多万大军几个月的口粮被烧成了灰烬,曹操的5000兵马也把乌巢救兵杀得大败,淳于琼被杀。攻打曹军大营的张郃、高览听说乌巢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
袁绍输人输兵曹操定北方
当所有失败的消息统统传回袁军大营,并在士兵中间流传开时,局面开始失控。士兵们觉得胜利无望,唉声叹气,都想回河北老家去。这时,回到官渡大营的曹操又调集全部兵力,乘胜攻打袁军。曹军士气高昂,势如破竹,袁绍一败涂地,除去战死的,7万多士兵被曹操俘虏。
现在,在距官渡20公里处的霍庄还有一个“袁绍岗”,据说就是袁绍当年屯兵之处。袁绍做梦也想不通,怎么会在一夜之间,自己的10万精锐之师就乱如团团无头苍蝇,自己的谋臣猛将又都跳入了对手的阵营。他只来得及带着儿子袁谭和800多士兵,仓皇逃出杀声震天的官渡前线。回到河北,他便气得卧床不起。
其实,袁绍兵败远非一夜之功,不过是他从一开始就酿下的苦果,在这一夜最终结成。后世史学家研究官渡之战时分析,袁绍在战略和战术上,都犯有重大错误:袁绍地盘大,兵马多,谋士沮授曾建议在黄河北岸扎营,慢慢地向南蚕食,曹操地小人少,经不起持久战,但骄傲的袁绍一点都听不进去;公元200年正月,袁军已经进驻黎阳,曹操突然后院起火,刘备叛变,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逼得曹操不得不去平叛。首席参谋田丰立刻建议袁绍发兵攻打空城许昌,时逢袁绍的小儿子患了疥疮,他爱子心切,竟然无心议事。等儿子病好了,曹操已经回师许昌,思路混乱的袁绍又突然决定这时南下进攻。田丰认为曹军士气正盛不可妄动,袁绍不仅不听,还把他关了起来;乌巢失火之后,他不听张郃建议派重兵去救,而是将人心惶惶的主力拉到官渡前线曹军的坚实阵地前作困兽之搏,结果大败。
袁绍养这么大一个智囊团却屡屡刚愎自用,实在浪费人才,不听人家话倒也罢了,还老是猜疑人家。结果,一场仗打到半截,就有人开始撂挑子。许攸、张郃、高览这些人在关键时刻的投敌,令袁绍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才,更重要的还有大量军事机密,和无法挽回的士气。可以说,官渡之战,袁绍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先输人,后输兵,原因是很深刻的。
袁绍在中牟官渡的溃败,使中国北方的局势趋于明朗,曹操统一北方几成定局。公元202年,在病榻上躺了一年多的袁绍终于在忧郁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吐了几口血死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困是集团。公元207年,曹操又征服了北面的乌桓,至此,饱经战乱的北方实现了统一。联系后来曹操与其后代在三国鼎立时期叱咤风云,并最终吞灭蜀吴两国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官渡之战的意义尤显特别,与曹操中牟县城被捕复而脱险那次相比,它保住的不光是曹氏的身家性命,还打稳了持续百余年曹魏基业的根基,成为东汉天下大乱后北方统一乃至中国统一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步。【原标题:官渡古战场(下)-“面包大战”曹操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