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瓦棺纸衣葬开国皇帝 “后周皇陵的重与轻”系列之三

2013/7/11 15:40:53 点击数: 【字体:

   
    “那就是嵩陵,周太祖郭威的陵墓!”胡振亚用手指着远处一个墓冢对记者说。嵩陵就在我们眼前300米开外的地方,但沟沟坎坎挡住了去路,汽车不能靠近。胡振亚,这位老郭店人,在5月15日回到老家时却迷了路。

  问路于田野里干活的村妇,她嘻嘻一笑:“有啥看头?是个土堆,上边都是‘圪针’(河南地方话,指某些带刺的灌木)!”但她还是很热情地给我们指了路。车自西而东穿过郭店镇高村高低不平的土路,行至村子东北的一块空阔场地。在这里,连土路也没有了,只剩下羊肠小道。下了车,正北面一个硕大的、长满绿色植物、偶尔露些黄土底色的大冢凸现在翻滚的麦浪之中?)。

  这个大冢,就是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的嵩陵。1000多年来,今人古人所见的这个皇陵的全部内容,都是这个孤独的土丘———没有石像生,没有陵园或宫城等任何地面建筑,甚至没有柏树,有的只是———“圪针”!

    一个爬满“圪针”的土堆

  《诗经》曰:“山高为嵩,峻极于天。”太祖“陵曰嵩陵”,西带嵩山,东襟平原,北枕黄河,南望楚荆,栖于《诗经·郑风》的故乡,气贯天下。但嵩陵,徒有其名而已,它看上去不过是个土堆,一个爬满圪针的土堆!

  “有啥看头?是个土堆,上边都是圪针!”村妇说起太祖的嵩陵,就像说起邻家哪位老大爷的墓冢似的,一点也不把郭威当皇帝。假若郭威地下有知,听到村妇的这番话,一生节俭、瓦棺纸衣而葬的这位皇帝,不知会乐成什么样子!

  郭威,“邢州尧山人也”,相传他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故又被称为郭雀儿。他自称出身贫家(其实人家的老爸郭简后晋时曾任顺州刺史),因军功而当上了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岁的刘承祐(隐帝)。刘承祐即位后,郭威被任命为枢密使加平章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郭威接见宾客时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但上阵打仗时必身着短装,“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郭威功高震主,难免遭到皇帝的猜忌。隐帝刘承祐曾不无忧虑地对郭威说:“朕夜里梦见你变成了驴,驮着我升了天,等我下来后,你又变成了龙,离开我向南去了。”郭威听后哈哈大笑。隐帝可能害怕郭威等顾命大臣对自己构成威胁,也可能觉得他本人已经长成一棵葱了,于是乘郭威不在京都开封之机杀了史弘肇等人,又派人去杀郭威。

  郭威得知汴京事发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郭威以清君侧为名,带兵直逼开封。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尽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

  郭威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立刘知远的侄子刘 为嗣。郭威先是派大臣前往徐州迎接刘 ,然后又派人在途中将刘 杀死。

  郭威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濮阳),将士请他称帝,他闭门不出,“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之后,郭威返回汴京,迫使太后下令由其监国,他还是没有称帝。监国不到一个月,郭威正式登上帝位,因其自称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后裔,故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首都仍在汴京开封。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郭威的手下大将、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导演的“陈桥兵变”及“黄袍加身”,几乎与郭威称帝如出一辙。

  郭威虽系刺史之子,但幼时其父被杀,成为孤儿,由姨母抚养成人。他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个穷苦人,碰巧做了皇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乎!”他不仅尽量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自己的生活也异常俭朴。他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及土特产品,珍宝就更不用说了。郭威不但禁止进献珍宝,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等搬到大殿之上当众打碎,曰:“凡为帝王,安用此!”并告诉有关部门,凡“珍华悦目之物”都不得入宫。

  在治理国家方面,郭威谦逊地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大臣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那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这对赵匡胤致力于建设大宋的“文人政府”也影响很大。

  牛皮是战备物资,装甲战舰要蒙上牛皮,士兵盔甲也需牛皮,但登基的第二年,郭威就在战争频仍的情况下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之前,“兵兴以来,禁民私卖牛皮,悉令输官(府)受直(接受偿值)。”所谓“受直”,后唐明宗时只用盐作为偿还;后晋天福中期,连盐也不给了;后汉更严厉到“贩私牛皮一寸抵死”。“然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在田亩税中摊派),公私便之。”连战备物资太祖都在考虑“公私双方都方便”,其体察民情的作风由此可窥一斑。他还下诏: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加收百姓赋税,原先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

  当年,后梁太祖朱温征讨淮南之时抢得数以万计的耕牛,官方把这些耕牛租给农民使用,收取租金。之后数十年间改朝换代数次,很多耕牛都死了,但官方却照收租金,“民甚苦之”。郭威知道这种情况后,就发布命令,“悉除租牛课”,把这些牛的租金都给免了。也有人劝郭威“敛钱”强国,郭威却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

  郭威认识到,就是在混乱之极的五代,只靠穷兵黩武也是不能让国家由乱到治的。他的这一思路对中国重新走向统一影响至巨。顺着这一思路,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郭威不仅为周世宗,也为赵匡胤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座俭朴之极的帝陵

  郭威只当了3年皇帝。他正月里称帝,又在正月里病逝,享年51岁。

  郭威临终的时候还不忘节俭,要求用瓦棺、纸衣装殓尸体,不让修治地下寝宫,不让设置守陵宫女。公元954年,郭威病重时,多次告诉晋王(柴荣)说:“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郭威还说,每年寒食节不忙时可差人洒扫,如果没有人去的话,只要遥祭一下就行了。最后他强调:“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当年柴荣为郭威所立的碑已经荡然无存,如今郭威的嵩陵上有两块石碑。一块是1963年新郑县人民政府立的,碑上刻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郭威墓”(称为“郭威墓”也许是那个年头不兴说皇帝皇陵的缘故吧)。另一块碑是2001年立的,正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背面是“郭威墓简介”(明明是“嵩陵”,非要写成“郭威墓”。也许是嵩陵太俭朴的缘故吧,现在官方还是不把周太祖当皇帝看,不把“嵩陵”当皇陵看),除简介郭威的生平外,还强调郭威墓“重点保护范围:自冢边沿向东74米至地沿,向西75米至土路,向南93米至地界,向北112米至地界;一般保护范围:四周重点保护区线外各扩30米”。

  令人惊讶的是,新郑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碑,是铲掉嵩陵的东北一角而立的!农民为了多种些地,一直在逐步地蚕食着嵩陵,嵩陵的四周不是缓坡,而是“拔地凸起”,很陡。但农民是慢慢蚕食的,没有官方这么大胆,官方立碑时,在农民蚕食的基础上,向里一铲就铲掉了近1米!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不可能由治到治,也不会由乱到乱,一个伟大王朝的轰然倒塌,必然会引发混乱。在两汉和隋唐之间,包括曹操、诸葛亮、孝文帝、杨坚、李世民等在内的杰出人物,为“整合”两汉留下的混乱,用时361年;而在隋唐和两宋之间,郭威、柴荣、赵匡胤等为“整合”隋唐留下的混乱,仅用时54年。在人类没有走向民主政治之前,在家天下的时代,这种混乱与“整合”的存在,是没法避免的。而郭威、柴荣、赵匡胤等用时54年把中国重新引向统一与繁荣,一方面说明唐留下的混乱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另一方面也只能昭示郭威、柴荣、赵匡胤们确实是杰出的风流人物。

  如若用陵墓说明这个历史的“整合”过程或中国从混乱重新走向统一的过程,那就是:新郑市郭店镇西北1公里处,是太祖郭威的嵩陵;嵩陵正北3公里,是世宗柴荣的庆陵;庆陵正东100米,是符皇后的懿陵(庆陵与懿陵两位主人的婚姻,是由郭威撮合的);懿陵东北600米处,是柴荣、符皇后的儿子恭帝柴宗训的顺陵,柴宗训既“恭”又“顺”,是因郭威、柴荣的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

  其实,后周是个很重要的朝代,它很像隋之于唐。隋为唐奠定了走向大治的基础,所以人们总是喜欢把隋唐放在一起说,但与隋相比,后周的历史淹没在五代的混乱中,所以人们把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功绩,都算到了赵匡胤头上。“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错知错觉!”郑州大学升达学院教授郭殿忱说。

  在家天下的时代,郭威怎么把至高无上的帝位不可思议地传给了毫无血缘关系的柴荣?请看“后周皇陵的重与轻”系列之四:《郭家天下传柴氏子孙》。【原标题:瓦棺纸衣葬开国皇帝 “后周皇陵的重与轻”系列之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06-07 作者:于茂世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