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古虢国探秘

2012/4/23 9:23:23 点击数: 【字体:

 
    600多年前,在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有一个名叫虢国的诸侯国,虢国留给人们的印象大多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假道灭虢"这几个有教训意义的成语有关。殊不知,这一个小小的诸侯虢国,却曾经是一个军事大国,一个经济强国,一个周王室的扛鼎之臂,战车横扫大河上下,铁骑踏破崇山峻岭,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在虢国墓地的发掘过程中,这个诸侯国的诸多秘密也逐渐被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虢国贵族墓地的重大发现,对研究虢国乃至西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纺织、古代战争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虢国贵族墓地出土文物在1990年、1994年连续两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就在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田园风光。 
        
    相传大禹治水,用神斧劈出三道峡谷,形成人门、鬼门、神门,这地方便是三门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一个特殊的机缘使得这座城市在黄河边拔地而起。三门峡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东面临近古都洛阳,西面二百公里处就是古城长安。
       
    三门峡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古关口,叫函谷关,几千年前这里经常成为古中国的战场,和平时期则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函谷关周围也就成为悠久历史的积存地。
       
    1955年,三门峡忽然声名鹊起。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重要的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了不至于损失文物古迹,从1955年10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四十多人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分成十个组,在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进行考古调查。
      
    1956年冬天,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字:"虢"。
      
    根据史书记载,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两块土地分封给两个弟弟,一个称东虢,一个称西虢,东虢国后来在历史的征战中逐渐消失,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
      
    西周末年幽王时期,西虢国的国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总揽朝廷大权。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就在这之前,西虢国的虢石父利用权势灭掉了三门峡一带的焦国,逐渐将统治中心迁往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王国称为虢国。公元前655年,虢国被强大的晋国灭亡。关于虢国的灭亡,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
     
    当年晋国就在虢国的北面,但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小诸侯国叫虞国,晋国大臣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答应了。
     
    威武的晋军突然出现在虢国的土地上,轻松地消灭了虢国的军队,然后,又顺便在凯旋回师时把虞国也征服了。后人把这段故事叫做"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如果历史的记载确切,那么虢国在三门峡一带统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应当会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无数的财富。
     
    1956年,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确地刻着"虢大子元徒戈"几个字,意思是虢国太子用的戈,专家由此判断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一位太子。
      
     考古队在这个区域里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国贵族与平民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出土随葬器物14多万件。看来,这里很可能是虢国贵族和平民聚族而葬的公共墓地。但是,为什么没有发现国君的墓葬呢?
       
     挖掘大体结束了,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还有更丰富的宝藏逃过了他们的搜索。
       
    而那些更加璀璨的文物其实就深埋在不远的地方。
       
    离火车站北面仅仅一百多米远,因为已经靠近黄河谷地边缘,坡陡沟深,所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主要是当地农民的零散耕地,似乎从来没有人深究过在这片耕地的下面,会不会有什么异样。
      
    1989年,三门峡市会兴村看中了这块土地,准备把这里规划为居民宅基地。 
       
    重大的秘密因此露出端倪,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贪婪和犯罪。部分群众在建房过程中,发现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开始秘密盗掘文物。
     
    1989年12月,三门峡市公安局湖滨分局接到有人盗墓的举报,他们马上派出警力,秘密前往会兴村,展开调查。
     
    1990年2月,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首先发掘的是编号M2001的墓葬,俗称一号墓。这是被盗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考古队来到了现场,但他们看到的情景却令人心痛。 
     
     刚刚挖去夯土层,墓口就暴露了出来。看来原始墓口已经被破坏,考古队只好沿着墓壁向下挖去。让大家心寒的是,一个最大最深的盗洞就在墓道的南端,始终跟随着挖掘过程,似乎没有尽头。
      
     终于有一天,盗洞到了底,而这时,距离地表已经超过了11米。
      
    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考古队继续往东挖掘,仅仅40厘米后,就出现了随葬器物。
     
    器物中有很多高贵的青铜器,给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人物。 
     
    最初让考古队员感到欣喜的是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编钟,后来的清理表明,这套编钟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达30公斤。这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在一号墓的挖掘现场,随着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考古队员感到了越来越多的喜悦。在很多青铜器上都能看到一些铭文。对考古学来说,文字是揭示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事后证实,35件礼乐器上的铭文中都有"虢季"字样,说明墓主人叫虢季。
       
     礼器的品种繁多,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特别的用途,合在一起,标志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礼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礼制,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国君。

    这就是国君的地下世界。椁室的底部用多块木板南北纵向铺成。底板上铺一层席子。中间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围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就在这个看似杂乱的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文物。 
      
    这柄玉茎铜芯铁剑,残留34.2厘米,包括剑身、剑柄、剑格和剑首四部分。剑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内的铜芯和柳叶状的剑身相连处还镶嵌有两组条状的绿松石片。下葬时剑身用丝织品包裹,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显然这把剑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
      
    出土时剑身通体严重锈蚀,中部因受压而断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经过测试,证明这把剑是铁制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学会了人工冶铁技术,但是这把剑的出现,将中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它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墓主人的栖身之所却是一片狼藉。木棺分内、外两重,棺外有棺罩。但棺罩和外棺都已经腐朽,只留下了灰末。 
     
    内棺的盖板上铺着几十件零乱的玉器。
      
    揭去内棺盖板,棺内就是墓主人的尸体,外面曾经包裹着一些丝织品。
     
    墓主人的骨骼全部腐朽,但贴身覆盖和佩带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混杂在一起,辨别不出形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被专门请来指导玉器的修复工作。由于玉器串联的绳子全部腐烂,椁板的坍塌和堆积的淤土使得玉片散乱无序,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复原后的玉器让人感到眩目。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虢季国君身份的标志与象征。

    在墓主人的面部还覆盖着一些形制特别的玉片,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一开始连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都感到困惑。
       
    经过艰难的比对和复原,人们终于看到了这件玉器的原样,它们被雕琢成眉毛、眼睛、耳朵、面颊、下颚、胡须、头发等形状,组成了一个"缀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脸上。专家认为,这就是后来在西汉流行的金缕玉衣的雏形。
       
    除了玉器,虢季还拥有其他不可思议的财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带饰物,由12件金器组成,重达400多克,历经两千多年,仍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泽。 
       
    就在一号墓不断带给人们惊喜的时候,在它的东面大约5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墓葬,初步看来,和一号墓结构相同,但规模更大。由于墓葬口小底大的设计,在挖掘过程中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为了减轻墓口部土方的压力,考古队员先用推土机铲去上层表土,将墓坑周围下挖成多级台阶状,同时在墓口部架起辘转,将挖出的填工随时运到距墓较远的地方,防止墓壁滑落塌方。
      
    让考古队员高兴的是,这座古墓没有遭受盗墓贼的骚扰,保存得十分完好。 
       
    当木椁出现之后,随葬品就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整个墓室,看起来比一号墓还要丰富。
    
    清理的结果果然不出所料,九号墓的规格和陪葬都超过一号墓,出土文物比一号墓的总数还多一倍。
      
    在周代的中国,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级。九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多达120多件,而且都是双套。不少器物上带有"虢仲"字样的铭文。44件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说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博物馆人员介绍铭文内容:"虢仲作虢妃宝 ,子子孙孙永宝用。说的这是虢仲给他的妻子作器,他的妻子叫虢妃,是一个妃姓诸侯国的女子。" 铭文虽然很多,但传达的信息比较有限,从中我们只能了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 那么,虢仲和虢季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吗?是兄弟吗?由于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据,至今这还是个不解之谜。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国的实力很强盛,因而国君虢仲拥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 这件龙纹铜 ,通体装饰着华贵的龙纹,造型典雅。 的嘴是一种怪兽的头,而四个底足则是四个裸体的侍女。 虢仲的外棺盖上同样也放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还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随葬品和赠送者的清单。
       
    遣策上的文字里面有"南仲"二字,这成为判定墓主人下葬时代的确凿依据。据史书记载,"南仲"是西周宣王时代王室的重臣。 九号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都是优质的新疆和阗玉。制作工艺精湛细腻,令人惊叹。 一件龙纹玉璧,由和阗白玉精制而成,整个器物圆润规整,两面都装饰着抽象变形的云龙纹,富有艺术的动感与和谐。
      
    九号墓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动物形肖生玉器。所有动物造型都活泼而传神,既有写实的严肃,又充满了想象的张力。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下一共发掘出了250余座墓葬,7座车马坑,3座马坑,包括两座虢国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级贵族墓和四座贵族夫人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两万多件。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丰富的大批考古资料,是其他任何邦国墓地所无法比拟的。
     
    多年来钻探与发掘的资料表明,这里埋葬着一个排列严整的大型墓地,总面积达到32.45万平方米。 墓地的发掘引发人们思考另一个问题。 据古代文献记载,虢国从陕西宝鸡迁都到三门峡一带后,建立的国都叫上阳城。但是,虢国国都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却始终是一个谜。 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研究,专家们判断,位于虢国墓地东南2公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窑遗址很可能就是虢国的都城--上阳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李家窑遗址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综合文献记载和历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座古城址就是考古界寻觅多年的虢国都城上阳城。 被湮埋了2600多年的都城终于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据说,虢国的人民知书达礼而且能征善战,很多代虢国国君都担任过周王卿士,是周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经常为王室出战,立下过汗马功劳。虢国墓地的发掘成果证实了这一点。
       
    战车和战马在那个时代是军事力量的主要象征,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系列表现了战争对这个王国的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先后发掘并公布车马坑8座,马坑3座。 现在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战车,其实只是黄土,考古学家根据木头腐烂后残留的痕迹,一点点地清理出战车的各个细节。
        
    这些泥土构筑的遗迹仍旧保留着几千年前战车的形象,使我们得以想象当年虢国强盛的军事实力。最大的二号车马坑里埋葬了19辆车和38匹马,最小的也有一辆车,两匹马。 
       
    所有的马都是杀死后被整齐地摆放在坑里的,车马坑里还有不少狗的骨头,从形态上看,它们都是被残忍地活埋的。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军犬。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造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西周统辖范围扩大,各地区、封国之间联系加强,道路交通、造车技术以及车的重要性也随之发展。三门峡虢国和它的前身西虢,一向积极参与西周王室的军事活动,造车技术不断发展,车马文化也日渐深厚起来。
         
    在庞大的三门峡虢国墓地里,究竟有多少车马坑,坑内有多少车,有多少马,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车马坑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群。
        
    车马坑是王国穷兵黩武的表现,根据史书记载,虢国的强壮一直延续到战乱叠起的东周时代。 
       
    东周时,周王的权力日渐萎缩,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争战,抢夺地盘。在争霸的过程中,虢国努力保存实力。但是,终究比不上一些大诸侯国。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成了中国人对虢国最深的记忆。
      
    不论这个历史故事是否真实,虢国确实在纷乱的争霸岁月中消失了身影。都城荒废了,墓地不再有人祭祀,往事变得扑朔迷离。幸好在两千多年后,虢国国君的地下世界重新展露容颜,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才又一次向我们走来。(原标题:古虢国探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