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龙门唐代造像题材侧考

2012/4/9 16:27:48 点击数: 【字体: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兴盛于南北朝,其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在唐代发展成为中国式的佛教。   

    唐代290余年,除唐武宗李炎反佛外,其他帝王均程度不同地重视佛教。   

    唐代经济的强盛,政策的开放性,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昌盛。从史料上看,仅在宗教领域内,无论在创立宗派、兴建寺庙、到寺院制度的完备及佛典译述之广博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至此,印度大乘佛教的要典基本上都已翻译过来①。   
       
    从佛教寺院看,在唐武宗灭佛之前,天下诸州寺院已达5358所之多,仅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八月废佛时,单废赐名的寺院就有4600余区,废私立兰若约4万余区,僧尼被迫还俗者达26万余人,没收寺院土地数十万顷。真可谓“天下僧尼数盈十万”②。“广置伽蓝,壮丽非一”③。由此可窥佛教之盛况。若逢佛教节日,则各地大型寺院便成了当地民众聚会庆贺的活动中心。在龙门石窟碑铭中,发现了有关唐试经度僧制的珍贵资料。   

    石窟寺下方,有天宝三载(744年)《尚识徽造像记》,称“弟子尚识徽,一生以来行业不善.或即恶口骂詈”,“愿常在五台山中修道”,“每日诵得五百纸经,受得五百纸经,三岁上奉敕重台出家”。这里所说的每日诵得五百纸经,受得五百纸经.当是准备考试时所选五百纸经.每日诵读一遍。而“三岁上奉敕重合出家”。当是三年一考试。这与史籍记载相符。在这种佛教繁荣的背景下唐代开窟造像之风大盛。龙门造像就是最突出的例证。此期间佛教造像的丰富性也是其他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礼佛成了僧俗贵贱的共同事业。从龙门唐代造像题材上可以看出此时期较之前代.又涌现出弥勒、优填王、地藏、药师佛、卢舍那、大日如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带有佛教宗派倾向的题材造像。据龙门编号统计.窟龛约为2345个左右。有确切记年的唐题材造像约266尊,其中阿弥陀137尊。占50%,观音造像56尊。占20%左右.尤以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造像最盛.它从一个侧面,充分地展现了大唐政治、经济、 文化的繁荣,是唐历史的微观缩影。     
       
    唐朝两大都市—一长安、洛阳,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竟相辉煌,并成为“万国朝圣”的国际大都会。而东部洛阳的辉煌与佛事的兴盛.与武则天久居此地有着直接的关系;《旧唐书》卷四上《高宗本纪》载:“显庆二年十二月丁卯,手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员阶品并淮、雍州。”自显庆(657年)高宗移都洛阳后,又于乾封二年(667年)在宫城西南隅上修筑了“上阳宫”,并常居此宫听政。则天亦久居此处.直至83岁死于此宫。则天还先后在万安山(今龙门山东)修筑“万安宫”.在龙门山北(今花子寨村)筑“上林苑”,并在神都创置了武家太庙(武家太庙到中宗覆周为唐时.才迁周庙七祖于西安崇尊庙.吏号崇恩庙),嗣圣元年(681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即事实上的首都、正是由于该时期政治、文化重心的转移,洛都龙门山兴起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窟多为皇室、贵族所造。 主题且以释迦、弥勒造像居多;  小龛多为庶民阶层造,多以阿弥陀观音等为主。除此之外,正如清人所赞道的“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石窟中现存碑刻题记为2780余块。有确切纪年的702块,其中唐代铭文470余块。所刊刻的重要佛经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擂鼓台中洞、敬善寺、北市丝行龛);《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莲花洞、极南洞);《韩说阿弥陀经》(注:擂鼓台中洞,;《菩萨呵色欲法经》(注:净土堂);《付法藏因缘传》(注:擂鼓台中洞);《观世音经》(注:老龙洞、路洞)等。   
        
    石刻佛经及造像题记的遗存,为我们考识历史、补史之缺提供了极珍贵的实证材料,亦为龙门石窟的精华之一。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译于永淳二年(683年)至如意元年(692年).不久即被史延福刊刻于龙门莲花洞内。这时距译出时间仅十年,当是最早的刻本,对校勘历代木刻藏经的脱误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下文我们将提供同武则天政治活动有关的一 些造像资料。一、与武氏有关的造像    武氏从入宫、参政、到称帝,前后近半个世纪,在武则天时期,唐朝国内宗教势力的扩展可说是达到了项峰。’武氏自临朝到亲政,在龙门开窟造像之多,位居历代帝王之首。她非常懂得宗教是可以利用的“经邦使治”的思想武器,所以“情深持护”④,使之成为取得政权,巩固统治的最有力的补充工具。武氏成功地利用佛教神权.为自己拓开了通往皇权的道路。这一史实,在史籍及龙门石窟中的题记、铭文中均有反映。   

     据《旧唐书》卷六《则天本纪》:“永微六年,废王皇后,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特别是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则天泰山行封禅礼以后,‘二圣’便开始一同临朝。该时期石窟造像的铭文,所反映出的情况.亦与史籍相合。   

    敬善寺区。显庆二年七月三十日(675年)《吏部尚书唐临适阿弥陀像汜》:“显庆二年七月三十日。吏部尚书唐临,奉为皇帝、皇后、殿下、临亡父母及法界群生敬造阿弥陀佛像,愿普成正觉。”宾阳洞区。北洞南壁题记:“大唐咸亨四年四月八日.将作监丞牛懿德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并诸王、国戚敬造阿弥陀佛一龛,势至观音菩萨二龛。”    火烧洞。洞外北崖上方。仪凤四年(679年)《太常主簿高光复等造阿弥陀像记》;“大唐故尉氏县令之像。弟太常主簿光复从懿宪等,敬造阿弥陀像一铺。资益法界亡灵.奉为天皇、天后、殿下、诸王、文武百官下及法界,共同斯福。仪凤四年岁次已卯六日,已酉朔八日丙辰功毕。谨为口口口。”    
        
    万佛洞。洞门甬道北侧上方铭文:”沙门智运,奉为天皇皂、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龛。”(时代应为永隆年间)。   

    老龙洞区。垂拱三年七月十五日(685年)《王君意造阿弥陀像记汜:“为天皇、天后.为父母造阿弥陀像—龛。雍州礼泉县人王君意,垂拱三年七月十五日。”   

    惠简洞。南侧壁上,垂拱三年四月八日  (687年)《刘孝光造阿弥陀像证》:”弟子刘孝光,今敬造阿弥陀像一龛。上为皇帝、天后、所生父母及以业道众生,一切今灵俱免盖缠 同蹬正觉,垂拱三年四月八日成就。”从上述造像铭文中可看出武氏在李唐王朝中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权势的逐渐扩大。  

    垂拱四年(688年)五月二—十一日,武则天正式加尊号“圣母神皇”,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历尽艰辛,苦心经营36年后,终于正式登上了帝位.成为“圣神皇帝”,建立了大周政权。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帝王统治时期。此史迹从造像记中可得多处实证。    火烧洞。洞内西南壁基处,造像铭文:“佛弟子皇甫毛仁,为女四娘永昌元年五月廿七日亡,敬造阿弥陀像一躯,上为圣母皇帝、师僧父母、法界众生、现在眷属、共同斯福。”    擂鼓台区。二则造像铭文:“佛弟子闫门冬,奉为圣神皇帝陛下及太子诸王……师僧父母,七世先亡,法界一切众生,敬造菩提像一龛及诸菩萨,以此造像功德,普及法界,苍生俱出爱河。成升佛果。大足元年(701年)三月八日庄严成就。”闫门冬像龛上方造像铭文:“佛弟(子)张阿双,奉为圣神皇帝陛下及太子、诸王,师僧父母,七世先亡,法界一切众生,敬造药师像一龛及诸菩萨,以此功德,普及法界苍生,俱出爱河,成升佛果。长安元年十二月八日庄严。”   
       
    老龙洞区。造像铭文:“水衡监都尉宋越客、妻鹿三娘同发愿.为圣神皇帝,普为法界众生,俱登正觉。长安三年腊月五日造。”    龙门唐代造像的力作代表——奉先寺群像的雕刻,堪称中国雕刻史上的精典之作。是由唐高宗主持开凿的,完功于上元二年十二月卅日  (676年)。主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为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即华严、天台二宗所尊奉的最高神。二宗自称能协调各派学说,常以“圆教”自居。高宗择取卢舍那为主尊,似是在追悼先帝唐太宗,并以‘奉先’为名.以为追荐。该像座之左侧.有唐人追述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三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际寺善导禅师,法法寺主惠暕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玄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毕功。”由此铭文可知,武则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群臣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这组群像的雕造,不仅充分体现了大唐帝国此时期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的审美观念,形象地也说明了武氏崇佛的苦心。二、武则天与弥勒造像    佛教在高宗、则天时期,地位得以提高。从唐初的道一、儒二、佛三,逐升格列居第一高位,从而形成了唐代第一个崇佛高潮。从历史上看,  皇朝中的政治事变,都对宗教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的关联。统治者根据需要对宗教进行取舍,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神职作用,从而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武氏为能顺利地登皇帝宝座,曾进行厂大量的准备工作:垂拱四年(688年)四月。其侄武承嗣使人在一白石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派雍州人康同泰奉表献.诡称得自洛水。则天大喜.命名该石为“宝图”。五月下诏,亲拜洛水受宝图,举行告天仪式, 当年二月,始建明堂。亦称“万象神宫”。明堂三层,高294尺,方300尺。顶部用九龙所捧,圆盖之上,更立—涂金的铁凤。凤高一丈⑤。寓意凤可压龙,五月二十一日(乙亥)正式加尊号“圣母神皇”.从此称“陛下”⑥。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午)七月“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经中所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并以此成为女帝出现的理论基础.令各大寺内均要藏经一本,升高座讲说……。天授二年(692年)渝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弥勒经典有许多部。影响较大的有《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和《弥勒上生经》被称为“弥勒三部经”。三经在内容上皆是宣扬:“弥勒之世.一种七收。树上生衣,随意取用。山喷香气,地涌甜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照耀通明”的净土思想。据称人们只要信奉弥勒,忍辱苦修,“来世”就可升入“兜率天宫”,享受“天国”之乐。因弥勒是佛教所谓的“未来佛”,是“兜率天宫”之主宰,故影响很大。到证圣元年(693年)时,武氏加号“慈氏(弥勒)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这一史迹在石窟造像题记中亦有反映。    双窟区。造像记:“佛弟子达奚静造像一铺,上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下为法界众生,内外六亲,共同斯福。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等。   
       
    武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佛教,用佛经的特殊功效大倡弥勒净土。对广大的民众来说,人们企盼着“弥勒下生”而得拯救,解一切人间苦难;僧侣们企盼“弥勒”能解一切佛法难题,并予佛教智慧。人们视“弥勒”为未来、光明和幸福,祈愿往生佛国“兜率天宫”。   

    伴随着弥勒信仰.代之而兴的弥勒造像,在则天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洞窟情况看,有些窟内竟造500躯弥勒像,从而表示一种多造多福的信仰倾向。如龙门双窟(南洞)。正壁雕一倚坐式弥勒佛,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两侧壁面上共雕有贤劫千佛。按佛教之说,弥勒是“贤劫”中第五个佛,此后还将有众多的佛出现。佛佛相袭.佛法无尽……。   
       
    据统计,龙门该时期弥勒造像有多处,其中有确切记年的刊文造像为18处。太宗之时有两处:破洞。窟内正壁。贞观十一年一月五日(637年)的《刘□妃为道王元庆造弥勒像记》:“大唐贞观十一年岁次丁酉一月五日口  道国王母刘口妃,为道王元庆向洛州成礼,中心忧悴,恐有灾障.仰凭三宝请口口,以蒙佛慈恩。内外平善.敬造弥勒像—区,以报大圣,上资皇帝下及苍生同出苦门,俱登正觉。”已知该龛弥勒倚像是龙门有纪年最早的—例造像。碑铭中的道王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⑦。   

    宾阳南洞。北壁中层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四月八日的《洛州河南县思顺坊老幼等造弥勒像记》。唐玄宗时弥勒造像亦有两处。老龙洞区。开元六年(718年)六月二日的《杨婆愿平安造弥勒像记》和北市丝行像龛。天宝十三年(754年)四月二十口的《"比丘尼净元造弥勒像记》。   

    上述四处均系小龛造像.就目前所知,在太宗、玄宗时期.龙门还未发现有专门开窟造弥勒像的大窟出现。到了高宗、则天时期.较大型的弥勒窟开始出现。如梁文雄洞、双窟 (亦称“千佛洞”)、龙华寺、极南洞及摩崖三佛等。
        
    此时期有确切记年的铭文造像有:    老龙洞区。永微三年(652年)十二年旧九日,李君政造弥勒像记:“永微三年十二月九日,李君政造弥勒一铺.愿男德刚病得早口。”    唐字洞。南壁中心处。跏跌式弥勒像龛下题记:“尊法师石龛弥勒像,善闻法性希群。理超言象.慈悲示现。事极庄严。所以御人天.汲引氓庶,眷言弘益,患难俱纪,净土寺主尊法师。道性凝远,冲规食□。戒行冰洁,悲济川流 , 敬就兹山.式图尽妙,造弥勒并二菩萨……”。   

    敬善寺区。显庆四年四月十五日(659年)《唐德成造勒像记》:“佛弟子唐德成敬造弥勒像—铺,为内亲、自身、妻子、合家及法界共同此福,显庆四年四月十五日功讫。”  宾阳南洞区。显庆五年四月八日 (660年)《昭觉寺僧善德造弥勒像记》:“显庆五年四月八日,昭觉寺僧善德造弥勒像一铺。”  宾阳南洞。主尊左下壁。麟德二年(665年)九月十五日《王玄策造弥勒像记》:“王玄策口口口口下及法界众生,敬造弥勒像一铺.鳞德二年九月十五日。”    魏字洞区。乾封二年(667年)四月十五日小龛造像记:“法藏为父母,兄弟姊妹.又为胜蛮敬造弥勒像一龛,乾封二年四月十五日。”  惠简洞。南壁东段。咸亨四年(673年)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造弥勒像记》:“大唐咸亨四年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弥勒像一龛,二菩萨、神王等并德成就。伏愿皇帝圣化无穷,殿下诸王,福延万代。”  万佛洞。门甬道中层。永隆元年(680年)九月三十日《胡处贞造弥勒像五百区造像记》:“大唐永隆元年.岁次庚辰九月卅日,处贞敬造弥勒像五百区.愿无始恶业罪消减法界四生,永断怨憎,从今生至成佛以来,普作菩提眷属,誓相度脱逢善知识,出家修道,永离口缠晤无所得。”  赵客师区。永淳二年(683年)四月三十日《魏简公卢公妻李氏造弥勒像记》:“大唐永淳二年岁次癸未四月戌午朔卅日丁亥。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魏简公卢公妻陇西夫人李氏敬造弥勒尊像一铺。载雕因石.爰敞花龛,妙迹冠于刻坛.奇工逾于画叠。因心上愿,希升兜率之天。随佛下生。恩近龙华之树,长离苦海.永固慈山。天衣而恒存,劫火燃而为不灭。伏愿天皇天后,惟睿惟神.与慧日而恒明.将法云而并荫。一方国土,一切众生,俱植善缘,咸臻景福。”    敬善寺区。永淳二年(683年)二月二十六日《王宝明造弥勒像记》:“大唐永淳二年岁次癸未二月乙卯朔廿六日,庚辰。僧王宝明敬造当来弥勒尊佛一铺。上为天皇天后、师僧父母、内外眷属、大地法界一切众生,并得度灾难,共发菩提俱登佛道。”    万佛洞。前庭北壁中段。长寿三年(694年)一月一日《\冲神都宁刹寺尼口口造弥勒像记》:“长寿三年一月一日.神都宁刹寺尼口口,奉为圣上敬造弥勒像一龛,口相端乎威仪。    万佛洞。前庭北壁中段。长寿三年(694年)一月一《神都宁刹寺尼口口造弥勒像记》:“长寿三年一月一日.神都宁刹寺尼口口,奉为圣上敬造弥勒像一龛,口相端乎威仪。俱足真仙夹景,口密口口口口凿龙门兮,伊川山岩.额永二刁口峰子入天口口封……”。   

    普泰洞。洞窟上方。证圣二年(696年)造弥勒像记:”证圣二年……华奇道妻奉为亡妣陇西夫人李氏敬造弥勒像—区、二菩萨、二圣僧、香炉狮子.口口惟口.愿神圣皇帝祚高东户,寿比南山……”。   

    莲花洞区。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二十三日,《孔思义造弥勒像记》;”大周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廿三日.弟子孔思义,为法界苍生及合家眷属.敬造弥勒尊像一铺.愿未离苦者愿令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病患者.得愿早恙;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连得神生净上,不具足锗者,并愿具足众生普愿安乐.同发菩提—时作佛”龙华寺。洞前庭北壁铭文:“长安四年(701年),奉先寺家人秦重□造弥勒像一龛”    从上述造像铭文看,弥勒造像在龙门已形成规模,是龙门题材造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弥勒造像,虽不能直接地认为是武则天的化身像,但却由此肯定地反映出,在此期间,龙门大兴弥勒窟龛,除宗教上的原因外,当与则天统治的政治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含着‘佛即帝身’……。
       
    由此而导致了龙门造像较之前代,在内容上的微妙变化。   

    在龙门众多的弥勒造像中,最大的一处堪称“摩崖三佛”。这是一组未完成的七尊式露天摩崖雕刻群。宽16.85,深8米,高7.5米。从整体布局看较为独特,其中寓有特定的含义。主像为善跏坐的弥勒像,像高590厘米,端坐于205厘米的方台上,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抚左膝,右手上举,掌心向外,衣裙复盖双腿及佛座,两足下踏方台上。两侧各雕一立像胁侍(北侧高为452厘米;南侧已不存在),实属罕见。立像两侧又各雕一结跏芈像,高约470厘米。其两侧再雕二立像(北侧高355厘米,南侧高245厘米)。   

    从龙门摩崖三佛的组合形式看,是极为特殊的,在佛经典籍中也是找不到任何依据的。很显然是武则天把弥勒升级,抬到了至尊的地位,目的旨在树立她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摩崖三佛是龙门弥勒造像的代表。(原标题:龙门唐代造像题材侧考)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