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北邙胜境上清宫—— 道家道教发源地

2012/4/10 9:29:53 点击数: 【字体:


    动听的道教故事
    
    洛阳北邙翠云峰上清宫,如果从传说老子在此处炼丹、创立道家学说算起,已有2500多年;从中国道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在此处修道算起,已有1927年;从唐高宗敕建上清宫起到今年,恰好1342周年;从中国道教“全真道”教祖王重阳,在上清宫题诗宣道算起,已有837周年。可以说,洛阳上清宫所处的地方,是我国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是我国道教史上屈指可数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载体的道教宫观。她像一颗璀璨闪耀的明珠,镶嵌在洛阳北邙山颠,曾引起不少历代帝王、达官贵显、有道之士、文人骚客,对其产生相当的兴趣和仰慕之情,并驻足其处,留下一段段动听感人的故事。    

    唐高宗敕建上清宫后,曾与皇后武则天等人一起驾临上清宫,目睹了海市的出现,并请大臣们著书立说记其事;唐玄宗驾临上清宫,亲自撰书碑文,并将其变为皇家宗庙,还设立国家道教大学;那千古绝唱的“三圣”艺术——“塑圣”杨惠之的玄元皇帝雕像,“画圣”吴道子的《老子化胡图》与《五圣千官图》,“诗圣”杜甫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都出现在上清宫;后唐庄宗、明宗也相继驾临上清宫,并将上清宫(太微宫)的位置放到太庙之上,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到这里祭奠祝祷,并以“太微宫使”作为几任宰相的荣誉加衔; 宋太祖西幸洛阳,特祈晴上清宫;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宫,并按其原规模重建于东京汴梁城内,并曾多次驾临观赏; 宋真宗三次驾临上清宫,对唐吴道子的大型壁画《五圣千官图》及当时武宗元的壁画《三十六天帝像》,极其赞赏,每次都恋恋不舍,留下动情的佳话。 为了揭示上清宫这个深厚的文化谜底,我们试图追根溯源,从大环境着眼,来探讨它文化底蕴的来龙去脉,就会看到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优美宜人的环境
      
    北邙山,在河南省西部,东西綿亘四百里,紧临其北的,是一泻东下的滔滔黄河;紧临其南的,是纵贯西上的陇海铁路。今洛阳城北的一段叫翠云山,向东,孟津老城南的一段叫锦屏山,再向东,偃师北的一段叫首阳山。
      
    北邙山,东望虎牢关,西望函谷关,南瞰伊阙关,东南与嵩山、南与龙门山遥遥相望。北邙山南,有伊、洛、瀍、涧四条河流。其间,瀍、涧二河横穿邙山,向东南流入洛河。南来而穿过龙门的伊河,向东北流,与蜿蜒西来的洛河,在夏朝的故都东边交汇后称伊洛河,向东北流入黄河。这一带地域,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史称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为我国十三朝建都之地。首阳山南的伊、洛河夹河地带,为夏都斟鄩所在地;首阳山下的尸乡沟,为商都西亳所在地。翠云山东南的瀍河两岸,为西周成周的所在地;锦屏山南麓,为东汉(魏、晋、北魏)都城所在地;翠云山西南,为东周王城所在地;翠云山南麓,为隋、唐东都所在地。以上六大都城,东西排列,矗立于不足百里之地,有十三个朝代,都于城内,揭开中华史传文化的第一页。

    原始宗教从这里兴起
         
    夏、商、周三代,有文字记载的宗教信仰是从这里开始的,我国最古的《尚书》都有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就是打着“天命”的旗号,在国都斟鄩的“夏社”祭祀以后出发的。夏启说:“有扈氏侮辱五行,放弃三正,天要剿绝他们的命。”最后,灭掉了有扈氏。“夏社”在夏都斟鄩已经出土。商汤灭夏桀,也是打着“天命”的旗号。汤说:“夏氏有罪,我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要讨伐他。”最后,打败了夏桀,建都于西亳。武王伐纣,载着文王的神主,号召八百诸侯会盟津,也是打着“天命”的旗号,武王说:“今殷王纣听妇人的话,不治理家国,对百姓暴虐。现在,我姬发只有执行上天的命令,来讨伐他。”最后,牧野一战,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不久,派周、召二公,在瀍河两岸,用占卜的方法,营建成周城,是为周朝的东都。
      
    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活动,在古籍《尚书》中均有明确记载,所以,《春秋左氏传》总结说:“国家的大事有两件:就是祭祀和战争。”可见,在邙山南麓建国的夏商周三代,宗教祭祀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道家学说从这里诞生
       
    西周经历了三百多年,到幽王时期,犬戎乱国,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阳,建都王城,是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担任周王城征藏室的史官是陈国苦县人老子,姓李,名耳,他以超人的智慧,哲人的眼光,科学家的胸怀,著作了一部以他的名字为书名的《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共有五千字。史称“五千文”。上篇说的是“道”,讲的是自然规律的大道理,进一步说明了人们顺其自然的好处和违背自然的坏处;下篇说的是“德”,讲的是人类社会应该具有的德行,揭示了社会上的假德行,泛滥成灾的恶果。总之,《老子》的内容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顺从自然,适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它讲的是大道的道理,又是一家之言,所以,人们把它称为“道家”或“道家学说”。它的内容涉及到健身养生,治家安邦。
       
    老子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开中国个人著书的先河,《老子》是我国开天辟地第一部哲学著作,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时,已在各诸候国流传;战国时,与新出现的黄帝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黄老道家学派;西汉时,在秦末大乱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政权,运用黄老道家学说来治国,起到了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作用,这就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教从这里发源
         
    到了东汉,中元元年(56年),光武帝在洛阳“宣布图谶于天下”。也就是说,向天下宣布要用神学观点来解释人们的文化生活。一时间,在邙山脚下的洛阳城内外,笼罩着浓重的宗教神学气氛,很快就蔓延到全国。这一做法,无疑是酝酿着产生中国道教的气候与土壤。于是,具有宗教信仰的“黄老道”,就在东汉的宫廷出现了。 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永平求法”,浮屠传入洛阳,朝廷内外,与黄老一并作为信仰祭祀。明帝下诏表彰其弟刘英说:“楚王能学习黄老学说的微言奥义,又崇尚浮屠的仁慈,能斋戒三个月,发誓跟神结伴。”楚王英在他的封国,大搞佛老宗教结社活动,以至影响到全国。大约在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就在这朝廷内外一片崇尚宗教信仰的情况下,江州令张陵坚决辞去令职,到北邙山翠云峰修道。汉章帝(76—88年)建初五年(80年),朝廷用神学学说解释五经的白虎观会议后,下诏征张陵为经学博士,张陵借口说自己有病坚决不接受。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皇帝刚刚即位,听说张陵修道有成,用三品官的大印和绶带及驷车马等,下诏任张陵做太傅,并封冀县侯。皇帝三次下诏,而张陵硬是不接受。到了永元四年(92年),为不再进一步受到干扰,张陵毅然决然打点行装,离开北邙山翠云峰,南下传道。不久,到蜀地鹤鸣山创建了五斗米道,开中国道教的先河。汉顺帝(126—144年)时,山东琅琊人宫崇到洛阳,向朝廷献上他的老师干吉的170卷《太平青领书》(又叫《太平经》),朝廷认为不合时宜,收藏了起来。
         
    汉桓帝(147—167年)是一个信仰迷,是个黄老道徒,他在延熹八年(165年)的正月、十一月,两次派遣中常侍到苦县祭老子。到了第二年,山东一个读书人襄楷,到洛阳又向朝廷献上《太平青领书》。朝廷认为是荒诞不经的书,又收藏了起来。汉灵帝(168—189年)即位后,他翻看到《太平青领书》,读后认为是本好书,于是就把这本书用朝廷的名义,宣布流传天下。后来,有个黄老道徒叫张角的农民大汉子,就首先读到《太平经》。他还成立了太平道,组织了太平军,串通了洛阳宫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
        
    我们从以上历史情况可以看到,洛阳的神学气氛,加速了黄老学说演变为黄老道信仰的过程,更进一步促成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建立。这对北邙山翠云峰这个最适宜隐居修炼的小环境来说,就可想而知了。张陵在这里修炼将近二十年,难怪他一离开这里,到鹤鸣山就创立五斗米道,其酝酿的时间,是相当的长呀!后来,帛和在这里创立帛家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名扬天下的墓葬地。北邙山,是天下有名的墓葬区。邙山又叫邙阜,是一道土岭。据记载,自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城阳王刘祉死后,被葬于都城北邙山之后,帝王侯将相死了,就蜂拥一般葬到这里,于是就成了达官贵显的墓葬区。这里有东汉、西晋、北魏皇帝的陵墓。除西晋的陵墓没有封土外,东汉的陵墓更显得无比壮观。当时流传的《驱车上东门》一诗说: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上东门”,是汉洛阳城三个东门的最北门。“郭北墓”,是洛阳城北邙山上的坟墓。 “白杨松柏”,是坟墓上的标志树,便于子孙辨认祭祀。据说,天子的坟栽松树,诸侯的坟栽柏树,大夫的坟栽杨树,读书人的坟栽榆树,这就形成了社会风俗。“广路”,指墓道。达官贵显的墓前有广阔的道路,又称“神道”。这首诗写的是在洛阳的游客,看到北邙坟墓后的一种感想。
       
    古语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洛阳人说“北邙山没有卧牛之地”。就是说,埋葬坟墓之多。汉代的墓葬,因为有坟土堆,还栽有树,也就成了盗墓者的掘墓标志,所以,到西晋武帝以后,埋葬就不起坟堆不栽树,埋葬的坟墓处,不知具体地方,遂成为千古之谜。北魏以后的坟墓,又开始封土堆又栽树。除了汉墓外,魏、晋、北魏、隋、唐等朝代的墓葬及出土的墓志之多,为天下之冠。今“洛阳古墓博物馆”和“千唐志斋”等文博单位所存的墓葬文物,都与北邙有关,遂演变成为一种墓葬文化。
      
    洛阳东关有个“寄骨寺”,专门方便外地人暂时寄存亲朋好友人骨殖的地方。外地人的殖骨运到洛阳后,还得有个联系买墓地、看墓穴、打墓坑、刻墓志、下葬和立墓碑的过程,所以,厚道的洛阳人,才有这个乐善好施的举动,反倒助长了这种厚葬北邙的社会风气。

    道教圣地话北邙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禎写的《洞天福地》一文,就写有:第七十福地,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境,魏真人曾在此处修道。
     
    又记载,天下二十四治的下八治中的第八治是北邙山治,在东都洛阳县,左边是梁水,古代仙人务成子在此得道。大黄河向东流,泉水向南流。
     
    唐代道士杜光庭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灵化二十四》中说:北邙化,五行属土,季节属秋分,天上应的是軫宿星,也应甲午年生的人。具体地点在东都洛阳城北邙山上。仙人务成子、帛和、王子晋、吕恭、吕文起等在这里修炼成为仙人。唐高宗龙朔二年春天,曾在洛阳上清宫出现仙人老君飘然下凡的“海市”。宋代道士李思聪集《洞渊集》卷四说:天下名山七十二福地:第六十四福地是北邙山,在洛阳县境。 (原标题:北邙胜境上清宫—— 道家道教发源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南无拳论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