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浏览信息

让泥塑技艺发扬光大

2013/3/26 15:44:19 点击数: 【字体:

    认识杨惠民纯属偶然,那是今年夏天的事情,记者下班路过市“两馆”广场,见人行道上有一张桌子,上面有六七个泥塑作品,旁边围着五六个人,一个50多岁的男子正在讲怎样捏泥塑。
      
    这个50多岁的男子叫杨惠民。他说起从事泥塑创作的经历还真有些曲折。
      
    上小学美术课的时光是令他难忘的,因为他的美术作业总是被全班的同学传看,美术老师也总是对他的作业连连称赞,这使他开始热爱美术。1974年,他到滑县插队,与村里的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早出晚归的农村生活,农民劳作时的各种动作,农民那种勤劳朴实、厚道粗犷的形象都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上。正是这种印象形成了其后来作品的个性特点。插队期间,当地文化部门经常让他去参加农业展览之类的设计和制作,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使他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返城参加工作后,环境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但他的美术爱好却没有改变。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单位的效益不理想,他成了下岗待业职工中的一员。他做过小买卖,给人打过工,还给人做过家具上的图案和农家小院影壁墙上的浮雕等。艰苦的条件再次激发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他开始进行泥塑创作。
      
    刚开始从事泥塑创作时,杨惠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迷茫和无助。从事泥塑创作的他收入低微,生活压力大,但正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无形中把这种压力变成了动力,造就了他作品的生命力,并且越发鲜活起来。他努力学习前人的创作手法,并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人物形象粗犷夸张、追求神似的风格。杨惠民说,我不为挣钱,不为出名,我只想用我的一腔热血,努力传承老祖先留传至今的民间泥塑技艺,真心实意地将我手中的黄土塑造成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作品。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他在泥塑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时,他曾经参与了中国文字博物馆部分浮雕的设计和制作。最近,他的泥塑作品又受邀到安阳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和安阳市博物馆展出。杨惠民表示,他希望教一些有志于学习民间艺术的年轻人,把泥塑这一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作者:张心灵 2010-10-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