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9年,鲁国曲阜阙里一处简朴的住宅里,73岁的孔子卧于病榻上,他感慨道:“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陈蔡之困时,“孔门十哲”全部追随着孔子,同受绝粮之苦,是他最忠实的门下。可是孔子病重时他们都不在跟前,这不能不令病榻上的老人唏嘘伤感。
周游列国十四年,是孔子集团思想上成熟时期,“陈蔡绝粮”又是十四年中一重要节点,对这一事件,陈州(今淮阳县)明代古碑《厄台碑》中将它与“天地厄于晦月,日月厄于薄蚀,帝舜厄于历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汤厄于夏台,文王厄于里”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曾巩称此事是“圣人齐日月之明,不能违日月之道”。
这一事件,不但关乎孔子及众门徒的性命,更是众门徒求索进步之良机,从本质上讲也是中国文化最脆弱时刻,此后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与之相比。“这是中国精神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关键时刻,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升华,从此我们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著名作家李敬泽先生讲道。
孔子脱困后,子贡亲自为他执缰绳赶车,并感慨地说:“我们这些弟子跟随先生在此遭受如此厄难,真是难忘啊!”
孔子却说:“你们跟着我绝粮陈蔡,是周游列国遭遇的最困厄之事,也是幸运之事。我曾听说,一个国君不受困难的考验,不能成为一个明君;一个舍身为仁的志士,不经过困难磨练,德行就不能得到显现。陈蔡困厄,对我们是一次很好的考验,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决心和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由坏事变成了好事,你们说是这样吗?”
2008年12月底,我行走于上蔡县蔡沟镇两处厄台遗址上,想象着2500年前,就在这里,一个老人带着一群快饿死的书生,在极度危险的情境下,他们是如何坚持信念保持尊严的;他们的乐音、歌声和低语,好似一直回荡在这片荒野上,永无消歇。
三弟子轮流谈心孔夫子因材施教
“陈蔡绝粮”最原始记载出自《论语》,只有33个字:“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陷于困境之时吗?”孔子说,“当然有,不过君子遭穷受困时能坚持气节,小人一遭穷困就无所不为”。
《论语》的记录者绝对想不到,他写下的这33个字,会在后世引起那么丰富的联想,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踊跃参与了这个故事系列的创作。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长达数百字的精彩描述,大意如下:
孔子知道弟子们十分郁闷,首先把豪放的子路叫过来,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大道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这个田地?”
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遭此大难。想必是我们的智谋不够吧?所以不能脱出困境。”
孔子说:“仲由,假如仁德之人不遭厄运,哪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智谋之人一定能畅通无阻,哪有王叔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去了,子贡接着来见孔子。孔子问了同样问题,子贡回答:“只因先生学说博大到极点,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先生何不降低点要求呢?”
孔子说:“有经验的农民虽会种庄稼,但不能保证有收获;好工匠虽手艺精巧,但他所造器具未必称人心。德行操守,就像结网先有纲一样,然后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为社会容纳接受。今天你不坚持自己的理想,反而降低标准求取别人接纳。子贡,你缺乏远大志向呀!”
孔子最后问的是颜回,颜回讲:“只因先生学说博大到极点,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不被接纳又有什么?不被接纳仍能坚持才显现出君子本色!学说得不到研究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先生大道不被采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
孔子听完欣然笑道:“知我心者,回也。假如你发了财,我去给你当管家。”颜回给了孔子他最心仪的答案,以至于孔子说出“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性情之言。
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陈少明先生分析道:“与从战国到秦汉间许多孔子故事一样,孔门三杰子路、子贡、颜回,角色类型固定,与孔子谈话顺序固定,总是由、赐、回排队,水平从低到高递进,子路直率,认为是孔门践道不够,不被大众理解。子贡机灵,奉承孔子:您太伟大,天下容不下您。但在孔子看来,一个信心不足,一个志向不大,都不认可。只有颜回接过子贡话头,强调‘不容然后见君子’,说得夫子心花怒放。”
孔子虽在危难之中,但仍针对弟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显示出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颜回墨食”凸现师生知己情
“陈蔡绝粮”故事,除了《史记》的精彩演绎外,在《庄子》、《孟子》、《荀子》等著作中都被反复书写,孔子、子路、子贡、颜回等人都直面终极追求、追问。
《庄子·让王》中,这一故事被记述得更加生动,还增加了一些细节。
孔子在陈、蔡间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饭,他脸色疲惫,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
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聊天:“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之辱,在宋国受到伐树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之地弄得走投无路,如今在陈、蔡间又陷入困厄,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治罪,凌辱先生的没有禁阻,可是先生弦歌鼓琴,未尝绝音,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懂得羞辱吗?”
这话当着颜回讲,明显是要他传话给孔子。而子路、子贡把话说到这份儿上,可见两人已经有信仰危机。
孔子不能不骂:“子路、子贡这俩小子,太浅薄了,你们过来,我有话说。”子贡进了门还在嘟囔:“如此者可谓穷矣。”意思是混到这份儿上可谓山穷水尽了。
孔子接着讲了一段话,其实是他的“君子固穷”观念的扩充。孔子说:“你们说的这叫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一以贯通,不能通达于道叫做穷困之境。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成是穷困之境!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善于反省面临危难才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至,霜雪降临大地,松柏仍是郁郁葱葱才令人起敬。陈、蔡之间的困厄,对我来说恐怕还是幸事啊!”
这里有个成语典故,叫“岁寒知松柏”,孔子原话是“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这段话如黄钟大吕。子路原来是武士,子贡原来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现在的我们相差不远,都认为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功名,就一钱不值。而孔子决然地说,真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孔子之前,没有中国人这么说过。公元前489年那片阴霾荒野上,孔子这么说了,说罢“烈然返瑟而弦”,乐音响遏行云,子路领略了老师的精神,“抗然执干而舞”。子贡呆若木鸡,喃喃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惭愧之语透露出顿悟之心。
“陈蔡绝粮”时,食是首要问题。在那种景况下,绝对是“民以食为天”。《孔子家语》中记载了“颜回墨食”的故事:
被困之后,大家都束手无策,商人子贡头脑灵活,他想办法以货易货,从当地老百姓手中换来一石米。颜回和子路动手在屋檐下生火做饭。不一会饭熟了,颜回发现屋檐下的灰尘掉进饭上,便将黑色饭块盛起来吃了。
子贡看到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想告状又不好直说,他故意问孔子:“请问先生,仁人廉士能因遇困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碰到困难就变节,哪里称得上仁廉之士呢?”子贡说:“如果是颜回,他会不改节吗?”孔子说:“是,他不会改节。”
子贡将自己看到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很慎重:“颜回有高尚德行,我很久以前就深信不疑。你今天所讲还需了解清楚,看其中是否有别的原因。你把他叫来,我问个明白。”
子贡叫来颜回,孔子说:“不久前,我梦见了先人,先人在天之灵正保佑我们脱困,你们把饭煮好,我要用来祭祀他们。”
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到了饭中,把饭弄脏了。我把它盛出,要倒掉,又觉得可惜,就吃掉了。吃过的饭再来祭祀祖先,是不恭敬的。”
孔子说:“原来如此。这样做是对的,如果是我,也会这样做。”
颜回退出后,孔子对子路、子贡等人说:“我相信颜回有美德,是我观察了很久的结论,不是等到今天才证实的。”大家更加敬佩颜回的德行。
这个故事里,子贡怀疑颜回,也暗示出他对平时颜回受宠的不服。孔子对颜回极为了解,坚信不疑,堪称学生的知己,这令其导师形象更丰满。
“陈蔡绝粮”事件,在多位学者的多次演绎下,孔子及弟子不畏艰险求索真理的精神,被展示得极为突出。孔子施教的意图,是培养弟子们道德完善的人格,令其承担社会政治使命,因此他重言传更重身教——弦歌不绝,他以此行动,充分展示自己对信仰的坚持。
子贡求楚脱困楚终不用夫子
“陈蔡绝粮”后,孔子一行并未听天由命,孔子不认为“献祭”是可行办法,他和弟子们既忍耐也求解,最终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由子贡到楚国求救,通过楚国的军事恐吓,在被困七天后获得自由,动身前往他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楚国。
脱困的具体经过,《史记·孔子世家》只有一句:“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也有诸多文献对此有所渲染。
孔子被困时,楚国军队离他们不远。孔子派能言善辩的子贡突围向楚军求助。随行的陈国弟子公良孺“长贤,有勇力”,熟悉地理,陪同子贡前往。两人想办法冲出包围圈,找到楚国军队。楚国军队传话给陈蔡两国,两国都很紧张,商量放掉孔子一行,但楚军不能入境。
陈蔡两国派使者遣散了围困孔子的人群,孔子一行方得自由。
孔子走了数天,终于抵达楚都负函(今信阳),楚昭王以隆重礼节迎接孔子一行,这也是孔子周游时空前的礼遇。孔子自然满心欢喜。他与楚昭王密切来往,昭王很多事情都听取他的意见,这影响了楚国权贵的利益。
楚昭王想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土地封赠给孔子,令他可以留在楚国辅佐政事,但他哥哥令尹子西阻止说:“大王的辅佐大臣里没有像颜回这样贤能的,将帅里没有像子路这样英勇的,主事臣子里没有像宰予这样干练的,如果给孔丘七百里土地,又有那么多贤能弟子帮他,对楚国不是好事。”楚昭王打消了这个念头。
楚国仍然不用孔子,孔子只好回到卫国。4年后返回鲁国,结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行动。
“陈蔡绝粮”,孔子弦歌不绝。这一事件,在多位学者的演绎下,孔子及弟子不畏艰险、求索真理的精神被展示得极为突出。图为淮阳弦歌台前九曲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