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兴正在搞创作 南阳晚报记者 华 兴 摄
民间有巧手,民间有绝技。以泥土为原料,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捏制成一个个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的泥人,这些泥塑向人们述说着一段段历史故事……看着这些惟妙惟肖、神态逼真的泥塑,可谁又曾想到,这些作品竟出自一位民间艺人之手。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府衙博物馆,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民间艺人于振兴。走进于振兴的房间,桌子上、地上全是大小不一的泥人,形态逼真,这是为府衙博物馆师爷展创作的泥塑作品。
刻苦钻研促成多面手
于振兴1946年8月出生于内乡县王店镇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但他凭着在学校学到的绘画知识和村里几位老人言传身教的薄技,在简陋的房间内研习书画、剪纸、泥塑、木刻等手艺。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于振兴还多次到洛阳龙门石窟、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等景区景点考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学习,于振兴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彩绘和雕塑工作中进行创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人们亲切地送他一个称呼“泥人于”。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振兴认识了邻村的叶先生,叶先生喜欢收藏字画,郑板桥的竹子、杜广甫的山水、马英培的鹰、芥子园和三希堂画谱、杨柳青的年画等展现在于振兴眼前时,他如获至宝,欣赏名家的画功,让他大开眼界。
精雕细琢有了知名度
1984年,内乡县修复清代县衙,经众人推选,于振兴为县衙塑雕塑。为了塑好每一个雕像,于振兴查史料,了解人物性格,在脑海中打腹稿,然后动手制作。很快知县章炳焘的塑像完工了,塑像庄严肃穆,目光炯炯有神。他塑造的胥吏衙役雕像,人物表情各异,让游客和专家赞叹不已。
2009年10月,市府衙博物馆进行修复时,府衙工作人员经过多方考察,最后找到于振兴,让他修复府衙对面照壁上的砖雕画,经过3个多月的精雕细琢,照壁上的砖雕,栩栩如生,让很多游客参观后惊叹不已。
采访结束时,于振兴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人了解泥塑,让更多的人学习泥塑,让泥塑这个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早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