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嵩山落迹,道教在嵩山发端,儒教在嵩山光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为嵩山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形成了以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会善寺、观星台、中岳庙、汉三阙、少林寺为代表的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佛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在嵩山都能找到优秀代表。作为2009年国家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已进入冲刺阶段,本报记者走进嵩山,带您领略嵩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核心提示
先人如何祭祀,帝王如何封禅,场景是什么样子,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些宏大的场面也随之消亡。如果想追寻祭祀文化的历史踪迹,必须在历史建筑中才能寻到影子。
作为嵩山的主庙,中岳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典范,也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见证。有专家说,自从北魏后,中国的祭祀活动和道教文化就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在祭祀活动中,遵循的虽是儒教的礼制,但采用的却是道教的方式,而中岳庙的沧桑和变迁,正是祭祀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的历史。
汉武帝登嵩山,忽闻“山呼万岁”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
汉武帝对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到了晚年,他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登上太室山时,随从官员在山上听到有呼“万岁”的声音。据说,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并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说,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中岳庙的声望日益兴盛。
汉三阙蹴鞠雕像,证明足球起源中国
太室阙作为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是中岳庙有着悠久历史和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嵩山的最好见证。
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嵩山文化爱好者韩心泽介绍说,阙是一种装饰性建筑,在中国是道路之门,礼仪之始。太室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汉三阙是中国山岳祭祀建筑实物的可溯之源,是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市市志办主任吕宏军介绍,太室阙作为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无疑是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它所体现的祭祀礼制文化,在嵩山源远流长,从黄帝常游到尧舜巡狩,从汉武帝礼登嵩山到魏孝文帝祭祀中岳,从女皇武则天封禅到乾隆游中岳,有史可查以不同方式祭祀中岳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郑建伟介绍说,太室阙上的画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画像,一类是生活画像,一类是风俗画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反映汉代人们生活场面的画像,有车骑出行图、倒立图和马戏图等,真实记录了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可以称得上一部石刻《汉书》。
据了解,汉三阙上雕刻的蹴鞠画像,证明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1993年,中国在申请奥运会主办权时,就向国际奥委会展示了中岳汉三阙上有关蹴鞠的画像,当时轰动了世界。
“小故宫”无法涵盖中岳庙建筑价值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通道,共十一进,全长650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宫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岳管理局副局长袁战森介绍说,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有专家称之为“天中小故宫”,其实它有自己的独有的价值,这个称呼并不确切。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传说鲁班显圣巧造峻极殿盘龙藻井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暗藏“九五之尊”含义。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很看不起他,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老头天天锛锛砍砍,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领工走到跟前,用脚一踢,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盘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寇谦之嵩山修炼三十年,道教成“国教”
许多人进庙磕头,烧香,大多都是为求得一个心愿。据说烧了高香,若是所求心愿实现了,不用来还愿,岳神大帝——天中王也不会怪罪的。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侍奉中岳神而设的。
吕宏军说,从北魏后,道教和祭祀就开始紧密结合起来,虽然祭祀封禅遵循的是儒家的礼制,但采用的却是道家的方式,祭祀活动一般由道士主持、参与。
道教发展的主要脉络,最初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时道教代表人物寇谦之在嵩山研习修炼三十年,面对动荡的社会,为丰富道教思想,完善教义,清除弊端,寇谦之先后两次在嵩山托神造经。有了这两次托神书,于是寇谦之积极改革道教固存的弊端,创立新的教规和斋仪,以致道教盛极一时而成为“国教”。在中岳道教史上,乃至中国道教史上,都有浓墨重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