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景致幽雅
2014/7/21 9:31:2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风景秀丽,景致幽雅。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西
汉元封元年(前110 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因闻"山呼万岁",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后又有增修。北魏时,庙址屡迁,并更名为中岳庙。武 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中岳庙声望大增。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 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北宋时期又增建了行廓、碑楼等殿宇,并遍植松柏、金妆神像、绘制壁 画,使全庙面积三十七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光彩夺目。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 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 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中岳庙系中岳嵩山的岳神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道教尊中岳庙为"第 六小洞天"。
中岳庙是一座宫式的古代建筑群。它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 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中轴线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山门、 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两侧还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九龙宫、神州宫等五个宫院,现存明清 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 ,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 、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 ,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 "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 (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 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遥参亭为八角重檐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 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原是中岳庙的大门,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 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 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 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 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 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 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 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 阔五间,进深六架。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 通石碑。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 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 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 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 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 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跨过嵩高峻极坊,是中岳大殿。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也是嵩山一 带最大的建筑。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 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 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 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离。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俗称"老龙窝")。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 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 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 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 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 个舯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 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 )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 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火的意思。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 深三间。殿内神龛骨,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 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 ,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便可到达黄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 ,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200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