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荆紫关清街的保护与开发之惑(2)

2014/2/20 18:20:48 点击数: 【字体:

  “清街的形成,全靠了丹江河的古代航运。”镇上一位老者告诉记者。

  历史上,丹江是江汉平原一带通往长安的唯一水上通道。唐朝中期,许多南方的物资都要经过荆紫关从丹江上运往长安。到19世纪初,荆紫关已经成为商业重镇。当时,丹江河水运兴旺,河边码头停靠着几百艘南来北往的船只。在丹江河岸边,专门为船工、客商服务的客店、酒楼一家挨一家,形成了600米长的河街,叫卖声日夜不绝。当时的荆紫关镇商贾云集,有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二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大商号。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臣僚逃到西安。这些人在西安停留期间所需的大批物资都是从南方运来,通过丹江水路经荆紫关进入陕西。随着商贾的急剧增加,荆紫关迅速繁荣起来,一时享有“小上海”的盛誉。

  淅川县文化局局长凌飞告诉记者:“荆紫关地处江汉平原通往古都西安的必经要道,因而成为南北建筑、南北文化交会之地,其建筑既有陕西、山西等北方风格,也有浙江、湖广等南方风格,极具研究价值。”

  新街与古街

  “想看古代的北方建筑,很容易,想看古代的南方建筑,也很容易,但要想同时看到南方与北方建筑,只有到荆紫关清街。”专家们这样评价。

  因为有了清街,2001年,荆紫关古建筑群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有了清街,2005年,荆紫关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因为有了清街,影视剧《阮氏三雄》、《包公》、《汉魂》等慕名来此拍摄外景。

  然而,盛名之下的荆紫关清街并未引来大批的游客。

  何以如此?

  当地人认为,原因有三点:

  交通优势不再。随着铁路、公路的修建,水路运输逐步被取代。如今的丹江河,古河道依然如故,但却没有了昔日“百舸竞发”的景象。由于丹江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得河床逐年抬高。而上游多个蓄水工程的修建,使得河流被拦腰截断。这是清街乃至整个荆紫关衰败的最根本原因,非人力所能挽回。

  文物保护意识不到位。一些建筑年久失修,老百姓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长期以来,修复过程中没有修旧如旧。

  市场萧条,人气不旺。现在的清街,特色饮食、特色商品、特色文化活动不多,游人来了转一圈拔腿就走,留不住人。

  上世纪80年代,该镇开始在清街旁边泰安大街,后来又在老街北段建设仿古新街,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搬到泰安大街去,把原在清街经营买卖的商户迁到新的商贸区。他们认为,清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清街,把商业活动迁出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事与愿违,清街由此成了居住区,再也看不到传统商业的繁华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对此,一位文物工作者分析说,古镇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一般的古迹遗址。不少古镇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首先在于它有着活活泼泼的生命,甚至有着惊人的对时代变化的适应力。保护和利用古镇,就必须让它仍旧活活泼泼地生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

  荆紫关镇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重新恢复清街的“人气”,镇里一度要求镇干部到老街上开门市,经营当地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同时宣布免除在老街经商的一切收费项目,以期吸引更多的商户。

  困境下谋求突围

  “保护和开发清街,镇里一直在做工作。”荆紫关镇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宏伟告诉记者。

  2002年,荆紫关镇聘请河南大学专家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进行认真细致地编制,制定了《清代一条街修复详规》等保护性开发规划。

  镇里先后投资900万元,对山陕会馆、陈家大院等处进行修复,新修封火墙37道,修复门面房100多间。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2005年,总投资3740万元的清代一条街保护性开发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沿街安装了古灯具、摆放了仿古花盆,沿街门面房进行重新整修,插上了幌子,以保持清街风貌。还筹资建成了20多家宾馆,完善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3月31日,镇政府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凡是未经文物部门批准擅自正在乱拆乱建的一律停止施工。凡今后确实需要改造的,由本人提出申请,与土地、城建、文物签订协议后,在城建部门的统一指导和监督下方可施工。

  “对历史文化遗存,不去保护它,它就是一堆‘破烂’,保护好了就是独特资源,这点我们是清楚的。但是镇里财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孙宏伟说。

  据孙宏伟说,荆紫关镇虽然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两顶桂冠,也能够申请到一些国家拨款,但是,数额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他举例说,前几年,借鉴其他名镇开发保护的经验,有专家建议他们另外选择居住区,使居民居住在新区,经营在老街,但是初步测算,实施这一计划最少需要上亿元资金,只得中途作罢。

  没有钱,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更是一句空话。

  为了解决开发所需的资金问题,6月15日,镇里作出决定,借鉴其他名镇开发保护的经验,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成立荆紫关镇旅游事业开发有限公司。启动资金需要100万~500万元,政府先期投资部分资金,同时面向社会筹资。

  “老百姓是最实际的,眼下大家对公司的前景没有把握,投资参股的积极性不高。”孙宏伟说。□文/图本报记者秦国防【原标题:荆紫关清街的保护与开发之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6年08月1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