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荆紫关清街的保护与开发之惑

2014/2/20 18:20:48 点击数: 【字体:

 


    它被誉为“北方13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街道”,它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桂冠,然而,当地政府在保护与开发中依然面临种种困难——

  核心提示

  荆紫关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全长2500米的清代一条街,堪称荆紫关的精华,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明清之际,这里商业繁荣,一度被誉为“小上海”。

  作为北方13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街道,荆紫关清街如何才能像周庄、同里、乌镇一样引来大批游客,其因何在?面对资金困局,地方政府如何突围?

  清街的变迁,其实是中原众多历史名镇命运的缩影。在现代文明的进逼下,如何留住古镇的古味?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保护与开发双重难题怎样求解?

  8月4日上午,淅川县荆紫关镇热浪袭人。施月琴开着电扇,坐在一台类似于织布机的机器前,编织丝毯。

  斑驳的黑漆大门敞开着,门外就是“清代一条街”。

  一街两行的秦砖汉瓦,隽秀的石雕、木雕、木板嵌墙,雕梁画栋、檐牙叠错的房舍,这里曾被誉为“北方13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街道”,然而如今,它的古味正越来越淡。

  临街建了不少仿古门面房,用的都是现代建筑材料。而门面房的后面,建了不少楼房,红色的砖头,白色的瓷片,和秦砖汉瓦的古建筑比肩而居。

  镇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建华告诉记者,国家明文规定,这些古建筑50米以内不能动,但居民要提高生活水平,要使用电器,要盖新式楼房,这个趋势怎么都挡不住。

  在这条长街上,分布着700多间临街门面房,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数百年来,这些清代民间商业建筑见证着荆紫关商业的繁荣。如今,整条街上几乎听不到卖者的吆喝,也很少见到买者的身影。

  “以前我们开百货店,前两年关了,儿子去乡镇企业上班,儿媳妇就在家织丝毯。”施月琴的公公刘盛红说。

  清代一条街的最南端,屹立着7米高的关门。关门下,一个挑担卖豆腐的汉子正焦急地等待买主,旁边一群人正围着打牌(下图)。整条街以老人、妇女居多,年轻人外出工作,老人、妇女在家靠手艺挣点零钱,这,大概就是今天古镇人的生活模式。

  古街上游人稀少,偶尔有几辆小车,也是一闪而过。两旁的门面房有一半已经关门,还有一半开着,但鲜有人光顾。在古街中段的马饮桥旁,有一个卖纪念品的小店,里面摆着手工制作的布鞋、草鞋等商品,店主人告诉记者:一天能卖个十来件,黄金周多一些。

  丹江水冲来“小上海”

  “我打小就住在这里,以前可不是这样子。我还记得小时候,一街两行都是做生意的,街上人山人海,整天挤不动。”59岁的刘盛红推开西窗,一处典型的江南小景出现在记者眼前:绿树、青草勾勒出溪流的轨迹,间或有一两片菜地,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就是丹江了。

  “那时,丹江水很大,整天船来船往,方圆上百里的人都到这里做买卖,包括陕西人、湖北人。”老刘眯起了眼睛,似乎重又回到了往昔的繁华。

  据说,荆紫关的得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荆来此镇守,于是此地就叫“荆子口”。明朝中叶,改“荆子口”为“荆子堡”。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紫色的荆花,清初,当地人又把“荆子堡”改为“荆紫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6年08月1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