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以洛阳发轫,呈巨大的“人”字一撇一捺伸出永济、通济两大河段。如果说洛阳是“人”头,则郑州大运河(通济渠荥阳故城段)正好处于撇捺相交的重要节点。
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中,郑州大运河被确定为“立即列入项目”,被专家评为我国北方目前现存地面古河道保护最好的一段,通济渠洛口段、洛口仓等作为后续列入项目备选。
隋堤烟柳,醉人画面入选四城“八景”
“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唐代诗人白居易乘兴游览大运河通济渠隋堤时诗兴大发,热情赞美让他如醉如痴的河岸胜景。
12月12日,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现存的索须河畔,荒草萋萋,记者怎么也寻找不到昔日这位香山居士的美好感觉。
隋堤不仅是全国交通运输大动脉,也是景色秀丽的游览胜地。当年隋炀帝曾率领庞大船队全国旅游,下面官员为了让龙心大悦,于渠两侧御道沿途遍植柳树,叠翠成行,柳絮随风腾起似烟。尤其是清晨,半含烟雾半含愁的迷离风景更是奇妙,故而得誉“隋堤烟柳”。
隋后若干朝代的地方政府纷纷往自个脸上贴金,荥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方政府都以“隋堤烟柳”为豪,皆将此列为当地“八景”之一。
离开索须河,记者在通济渠的延伸路线图上苦苦寻觅,荥阳、郑州,开封、商丘,运河去了,烟柳难觅,阡陌纵横中一切美景成了过往。
“康百万”,靠河运崛起的豪门望族
从巩义市区驱车4公里,来到一个叫康店的镇子。
远眺邙山半腰,一片古建筑映入眼帘,对面远看,地形像洛河岸边的一朵莲花;高处细辨,又像饮水洛河的一只老龟。这就是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康百万庄园了。
有运河必有漕运。这座豫西典型的四合院式庄园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说起“康百万”,这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
附近的老百姓随口就能给你讲出一段历史烟云中属于康百万的传奇段子。同行向导、72岁的退休教师李老先生捻须引典娓娓道来,老康家明朝开始折腾,能抓机遇,善于钻营,清朝乾隆爷时最红火,到了民国时候就成了兔子的尾巴,逐渐变蔫了。老康家靠河运发达,最兴时康家船行六河(洛、黄、运、沂、泾、渭),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号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让康氏家族红遍天下的“最佳推手”当是慈禧这位重量级老太太。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踏上流亡之路。第二年回銮北京路过巩县,官府囊中羞涩,无法承担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工作,就让康家来买单。老康家心领神会慷慨解囊,大兴土木修行宫,洛河上耗费巨资驾浮桥,把老佛爷打发得美滋滋的。临走当家人康鸿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100万两白银,老佛爷喜欢得合不拢嘴:“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康百万这个封号就借老太太的金嘴名扬天下。
“天下第一仓”,圆了义军首领“皇帝梦”?
有漕运衍生粮仓。沿洛河往下,是位于巩义市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黄土岭上的隋代洛口仓遗址。洛河本身就是通济渠的一段,在大运河开凿的第二年,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当局就开始在大运河旁边兴建这个“天下第一仓”的“巨无霸”。
“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依据史料推算,先人开凿3000个仓窖,每个仓窖储量达8000石(每石约120斤,8000石折合100万斤),也就是说洛口仓全仓储米可达2400万石(折合近30亿斤)。隋朝统治者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仓城周围二十余里,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
黎民以食为天,社稷因粮而变。隋末天下大乱,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头甚猛,但真正让他们成气候建立政权的决定因素却是大粮仓。公元617年,百姓饥馑,洛口仓防守有漏洞,两个义军领袖出兵八千奇袭成功。义军拿着隋朝一大堆粮食落人情,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昔日不足万人的队伍一下子增至几十万人。李密索性就地筑城招兵,自立魏公,过足了一把皇帝瘾儿。
古城风云变幻,忠信成千古美谈
郑州市惠济区弓寨村北,一条东西走向的“索须河”静静流淌,它就是大运河申遗的首批申报项目之一的“通济渠荥阳故城段”重要组成部分。
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现名索须河,长约15公里。该段运河始于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水系,后为隋唐大运河沿用,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郑州市文物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对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的考古勘探,古河道呈东南——西北向,与文献资料记载该段的隋唐大运河走向基本一致,河道宽65米~85米不等,部分地段发现有河堤,堤上有路,宽六七米。
考古发掘人员从惠济桥桥基底部的堆积层分析,惠济桥应建于元末明初,其所在古河道至少在唐代已经形成。
距惠济桥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即荥阳古城,也就是现在的惠济区古荥镇,一个个悲喜交加的风云故事曾在此轮番上演。
来到故城城墙下,记者看到,除东城墙已湮没在沧桑岁月里,其余三面相对完整,尤其是西城墙高近12米,顶宽16.5米,底宽24米。省文物局文物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处王韬副处长说,这城墙系版筑夯土墙,细密坚实,夯窝明显,夯层清楚,每层厚7厘米~13厘米不等。
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红石岗”,但见土壤中石头颜色红得凝重,村民称这是汉代一个叫纪信的人鲜血使然。郑州古荥汉文化遗址保护管理所所长张振明是这里有名的“古荥通”,他一语道破玄机:石头呈红色是因为含铁成分高,这里有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的冶铁遗迹——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纪信何许人也?古城“西城门”西行不远,纪公庙赫然入目。张振明告诉记者,楚汉之争成全了纪信的千古流芳。
公元前205年,与主子长相酷似的纪信随汉王刘邦据守荥阳,项羽率军进攻,对垒一年有余,相持不下。项羽采纳范增建议,夺汉甬道,汉军乏食,危在旦夕。纪信虚张声势诈为汉王,夜随两千铠甲女兵自古城东门出,谎称降楚。真刘邦则借机带数十骑出西门遁去,项羽怒烧纪信。
要说纪信舍身救主可谓千古忠烈,但翻阅《史记》、《汉书》,没有发现有关纪将军的列传,功臣年表上也没有实质性封号。其实,大封时张良曾力荐纪信,高祖却引而不发,理由很玄妙:要是大加封赏高调处理,大伙还真以为是你纪信给我挣来的天下,岂不让人小瞧?直到公元前199年,在太子和群臣的强烈建议下,刘邦才封纪信之子纪通为襄平侯,食邑两千户。
但后人并没有遗忘这位忠义之士。随后,纪信受到了历代高规格的礼遇。文景之治时,他成为“城隍神”,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
“老百姓敬重纪信将军,郑州每年热闹非凡的城隍庙会就是力证。”张振明说,除了郑州城隍庙将纪信敬为城隍神外,还有西安、兰州、天水等30多个城市的城隍庙供奉纪信,以激励后人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原标题:寻访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交汇的节点——荥阳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