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安阳怀调:怀调起源

2013/11/21 14:33:31 点击数: 【字体:


安阳怀调:怀调起源


    怀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民间地方剧种,其历史悠久,流行面甚广,曾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据《安阳县文化志》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怀调就开始流行于黄河两岸。当时的怀调是以弦索调为基础,其艺术风格已经初步形成。在随后的近千年里,怀调时断时续,时兴时衰,既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历史渊源:

    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千余年的文化浸透,怀调才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大清王朝对于戏曲的贡献当真不小,且不说如今的国粹京剧就是在清朝时兴起的,许许多多的地方戏剧也在当时达到了鼎盛。史书记载,当时的怀调剧团在河南、河北的农村中已是班社林立,并在安阳城的东南隅建立了祖师庙——朗神庙。如今庙已不复存在,而朗神是纪念哪位怀调的先贤也不得其详,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欣慰,怀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

    到了清嘉庆年间,怀调向南已发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则到京津一带,可谓是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怀调的踪迹。有关人员曾细细了解了各地关于怀调的记载,可知怀调最早的科班是府衙头皂班,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了。

    清朝时怀调又称淮调,当地老百姓都叫漳河老调,因其主要流行于彰徳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故有些文化人又称之为五府怀调。而因为流行地域有别,又分为南府调和北府调,南府调以河南安阳为中心,北府调以河北邢台为中心。虽说两地相距并不远,但在演唱风格上还是略有不同。

    了解的人越来越多,怀调也越来越受欢迎,不仅仅在民间广泛流行,并开始走进官府州衙。从清朝中叶始,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军队中已多唱怀调,除官衙公办戏班外,民间私办的怀调班也较为普遍。当时在安阳县东水村、辛村等地都有怀调班社。

    经典剧目:

    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怀调到如今,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如今怀调剧种已有三百多出传统剧目。上演的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除奸、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杨家将》、《潘杨颂》等都是怀调的经典剧目。

    和许多强调以唱为主的戏曲不同,怀调更为注重表演的动作,这大概也是当年吸引广大群众的一大因素吧,就像如今我们更愿意看成龙、李连杰等武打明星出演的动作大片一样。怀调的表演动作粗犷豪放,颇有大将风采,在舞台上经常可以见到艺人们展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绝活。这些绝活和经过后期加工的影视作品中的惊险镜头相比,让欣赏者更具有惊心动魄的感觉,怪不得怀调当年会流行于大江南北。

    除了非同一般的武戏,怀调的唱腔也是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突出了当地特有的魅力。当“哒哒哒”的敲击声甫一响起,全场观众顿时鸦雀无声,等待大幕张开,名角上场。一旦戏曲开始,浑厚的唱腔就会连绵不绝,男唱腔苍劲豪放,悲壮激昂,一咏三叹,意犹未尽。女唱腔刚柔相济,高昂明快又透出婉转和妩媚。整出戏仿佛有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令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喝彩声此起彼伏。

    在表演上,怀调还有自己的绝活。“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扮演者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往往需要在嘴里含上4个长长的獠牙。同时,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在演出的情节中不需要表现其凶狠一面时,表演者要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四根獠牙推出并做出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一系列的动作、表情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戏迷交流;

    有些老艺人甚至能耍6个獠牙,这确实是一种难以掌握的表演技巧。耍獠牙配以大铙、长号的伴奏,马上就能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怀调特点:

    上演怀调,乐队伴奏也很重要。主弦乐器伴奏高拉低唱,其剧种调式为1=D调,乐器有大弦、二弦(尖弦)、三弦、板胡(门相胡)等,音域虽然较窄,但演奏的音色清脆嘹亮,颇有一番韵味。打击乐器则配有四大扇、长号(尖号)等,主要用于将帅出征和挂帅行军等大场面,以烘托出八面威风的气氛。

    细细将怀调品味一番,不得不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所折服。同时,怀调对当地的政治、文化、民俗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特别对豫剧声腔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河南戏曲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百多出传统剧目,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却充分反映出中华传统美德——“忠、义、孝、善”。每一出戏的主题都相当突出,从戏的本身内容都能够凸现出其背后深刻的思想意识,对观众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戏曲本身强烈的故事性、丰富的语言性和优美的音乐性,又显示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近三百年的发展,怀调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往往一句唱词,一个动作,就成为当地的一份文化遗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怀调为研究安阳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许多有价值的素材。

    期待怀调剧团的兴起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当年唱响中原大地的怀调早已不复昨日辉煌,从班社林立到现在的一棵独苗,怀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戏迷交流上世纪50年代末,安阳城周边农村的怀调剧团被纳入了国家管理轨道,正式成立了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专业艺术团体,被命名为安阳县怀调剧团。

    到了1966年,安阳县怀调剧团和安阳县豫剧团合并为一家,更名为安阳县东风文工团,队伍一下子壮大了许多。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老艺人的呼吁下,安阳县怀调剧团重新独立,成为该剧种在全国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原标题:安阳怀调:怀调起源】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网 2012-06-1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县级文化遗产——高王庙会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