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悼师说
据马街广严寺火神庙残碑推想,会因庙起,缘源于元延祐年间,距今有六百七十余年。据传,当时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卒于正月十三这天,他的徒弟们都来悼念他,为他献技献艺。这样年复一年,相沿成习。
二、穰灾说
夏禹王治水时,有一助手叫瘀伯,因治水有功,受禹王赐姓封地。伯筑“火台”,教百姓取火种引火,后人尊为火神。当时马街村东应水河常年泛滥成灾,据说是因黑龙潭中有妖魔作怪,为镇妖邪,马街人就在应水河畔,修建火神庙敬奉阏伯,以求除恶消灾。正月初七是火神生日,朝拜时人山人海,庙会因此而起,说书艺人也来助兴。
三、歌德说
传说早年马街有个姓张的贤士,平日爱扶琴吟唱,广交天下艺人。因带领村民治理应河,积劳成疾,于正月十三日谢世,村民为纪念张公,定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为张公写书纪念,张公的各地艺友,也被张公之举所感,而群集于此,说书献艺,相传至今。
四、还愿说
很早以前,马街有一大户人家,一时间家中不断出事。无奈只好烧香许愿,求助神灵保祐,定于每年正月十三写书还愿,并对愿意来此献艺的说书艺人,务必给热情款待,提供食宿方便,久而久之,相沿成会。
五、会艺说
相传春秋时代,应国大夫张公(名舒),一生喜欢弹唱,且技艺超群,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张公不幸于某年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张公,于每年忌日,群聚马街以曲会友切磋技艺,年复一年,延续至今。
六、除恶说
马街有个张百泉,行善好舍人称赞。他的艺兄黄龙晏,大战恶魔胡蛟缠,除恶扬善治应水,造福后代美名传。正月十三他辞世,黎庶童叟心不安,为记恩泽起书会,万古千秋代代传。
七、祭祖说
早年马街有个大鼓书老艺人,收了很多徒弟,某年正月十三仙逝,弟子们为他送葬,围成一圈演唱,过了一周遇周年忌日,弟子们又来祭祀他,聚在一起演唱,之后,每年这一天,弟子又带弟子来,子子孙孙往下传,一代代形成祭祖习俗。
八、祈雨说
很早很早以前,马街一带干旱无雨,当地民众都到火神庙祈雨,因请不起大戏,就请来远近的说书棚班,年年祈雨,年年热闹,马街书会由此应运而生。
九、度荒说
农历正月十三,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冬好过春难捱,民间艺人为了打饥荒,就聚而成会,以便让周围村庄写走,巧度饥荒。
十、皇恩说
东汉中兴前夕,昆阳(今叶县)之战期间,王莽撵刘秀至此,汉军得以抢渡应水,转败为胜。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宴谢群臣,论功行赏。为嘉奖战难时乡民艺人相助之举,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一面御牌,将应水此段赐名为“马渡河”,将皇王遇难时投宿歇过脚的店铺赐名为“马渡店”,对汉军屯兵的村寨赐名为“马渡寨”。自此,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念皇恩。从此,延续至今。
抢救马街书会刻不容缓
马街书会影响越来越大,这是文化的魅力。可政府和有关部门真的忙得连帮这些老艺人准备一碗热汤、一个热馒头的时间也没有?真的忙得对会场上越来越多的商业宣传视而不见?
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借助现代元素的推动,有商业宣传倒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不能有序管理起来?比如划定区域、限定宣传方式。
那不应该是对民间艺术、对老艺人最起码的尊重吗?
老艺人们诚心而来,倾心演出,他们对演出环境的建议不是在挑刺,他们对一碗汤、一个热馒头的要求也不是在找茬,而是一种最基本的需求。
撑起马街书会的,是这些不计报酬的老艺人,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也是这些老艺人,抢救性保护马街书会已经刻不容缓。【原标题:马街书会 国家级非遗 700年马街书会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