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渡口情结
核心提示会兴渡位于三门峡黄河南岸的会兴镇,古代因其地势险要,曾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和军事要地。新中国成立后,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描写的黄河夜渡情景就发生于此地。从曾经繁忙的黄金通道,演变成荒凉的历史遗址,会兴渡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其反衬了三门峡和运城交往合作的日益加强,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值得一提的是,会兴渡留下的不应是空洞的历史符号,其厚重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和发扬。
“想了解会兴渡,那一定要采访张君厚老人。”三门峡市水文局办公室人员告诉我们。遵照他们的建议,我们辗转了近3个小时,终于找到了正在渡口散步的张君厚。老人现在78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面对着熟悉的渡口,老人打开话匣子。
经历渡口繁华
张君厚老人的父母都是老船工,老人小时候就跟着父母在摆渡船上讨饭吃,1948年成为一名烧火的船工。新中国成立后,老人成了三门峡市水文局的职工,1975年退休。退休后居住在会兴镇。
“旧社会,这里比旧城区都热闹,光商人就有几百户,沿街布满了钱庄、布庄。卖小吃的、卖烟叶的到处都是,那时货郎没有车,都担着挑子。”在老人平静的描述下,记者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会兴渡每天船来船往,两岸码头热闹非凡。商人们将盐、棉、粮、布及煤源源不断地从渡口运进运出。两岸建起很多旅馆和商店,不分昼夜地营业,生意相当红火。
老人依稀记得,有天晚上出门买东西,刚到大街上就惊呆了,大街上到处都是马车,马车上是堆积如山的大包。“那时候我一着急,就直接爬上马车,一路上踩着大包去了。”老人挥了挥手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来往的客商少了,渡口也渐行萧条。“船都是木船,没法过汽车,过的人也少。”张君厚说,他印象中那时一天跑三四趟,过一次船三角钱,“本地人过全不掏钱。”
当时航运站有20多条木船,从渡口到对岸,顺水,十几分钟就到。返回时,有风就扯帆,没风靠纤夫将船拉到上游,再顺水而下,有时要一个多小时。
1957年,三门峡大坝开工,张君厚老人着实忙了一阵。“修大坝要用船运材料,我们主要是运送石膏、砖、瓦。那时候干工作都是抢着干,没有人会偷懒。”张君厚说,“1961年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水也清了,风浪也小,不用操心河水深浅了。”
上世纪60年代,会兴渡有了机船,开办轮渡汽车业务,当地人称“自动波”。“机船的运输能力大,来回也省时,渡船生意也好了。”
改革开放后,渡口愈加繁忙了。“那时候在渡口上班的人非常吃香,货多船少,许多货主为了能早一点过河出货,往往要说尽好话。”老人笑容满面。
见证其衰落
对于渡口现在的场景,老人指着河水说:“你看,现在这哪有渡口的样子。”记者放眼望去,眼前的渡口和普通的黄河岸边没有太大的差别,丝毫看不出曾经有过的繁华和兴盛。黄河水在微风的吹拂下平缓东流,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沉淀已久的历史。
会兴渡的衰落缘于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交流来往的频繁,两地货物流量的增加,会兴渡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黄河上修建一座大桥已经成了三门峡和运城两地的迫切需要。大桥建设项目于1986年3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申请提出,大桥于1993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
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渡口就逐渐衰落了。“船渡局限性太明显了,人工摆渡风险大,别看黄河表面波澜不惊,下面都是漩涡,所以自古有黄河不夜渡的说法。虽然渡口从1960年就有了机船,但是各方面都不能跟公路比。”说起渡口衰落的必然性,当了大半辈子船工的张君厚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在黄河大桥通车后的几年里,渡口渐渐趋于寂寥。会兴镇一下子失去了受宠的资本。但是这几年随着三门峡市区的不断扩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像所有大城市边缘的乡镇农民一样,会兴镇的农民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进厂打工,有的靠出租房过日子,会兴镇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傍晚时分,三门峡黄河大桥在夕阳的衬映下显得异常壮观。川流不息的车辆昭示着豫晋两地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三门峡和运城两地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交通便利的同时也许不曾想到,如果时光倒流至1994年以前,要走到黄河对面可能相当费时。
期待船工号子再现
谈起摆渡黄河的细节,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黄河船工号子,并伴随着手势,喊出声来。
张君厚介绍说,一个摆渡货船上一般有13个人,1个是艄公,两个拦头,10个人拉船。在这13个人中选择一个经验丰富、嗓门大的人出任号头,根据行船中的情况来领号。这些号子名称有的取自具体工作,如起锚号、搭篷号;有的取自工作中的形体特征,如撑篙时的跌脚号、调头时的带冲号;有的按曲调节奏快慢来划分,如骑马号、绵羊号。
对于即将消失的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老人惋惜的表情写满了脸上。老人说,这些年,他一直有个心愿,期待有一天能再现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老船工的相继离世,他越发感到一种危机感。老人去年曾打电话到潼关、巩义等地,寻找退休回乡的昔日伙伴。但由于平常联系不多,老人未能如愿。
“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我准备亲自去一趟,争取早日让渡口重现黄河号子。”老人信心满满。
老人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三门峡湖滨区文化馆馆长王庆立认为,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船工们在战天险、克万难时发自肺腑的强音,在高度浓缩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
在三门峡市旅游局采访,相关人员也告诉记者,黄河会兴渡本身就是古代陕州八景之一,如果能让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情景再现作为旅游景点设置于黄河岸边,让世人欣赏到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极具感染力的人文景观,这对于提高三门峡的城市形象,增强三门峡的城市魅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原标题:一位老人的渡口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