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资料照片) 舞虎表演
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虎年。几千年来,虎的形象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显著的地位,常与龙并称。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在一起就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象,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祛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的特征。
我国虎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文字、文学、雕塑、绘画、戏曲、民俗、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处不在。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素有“河朔名邦”之称的古老的山阳大地,传承并发扬了我国的虎文化,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虎文化。
每逢春节、元宵节或其他重要的喜庆日子,各村镇都要组织文艺演出,内容丰富多样,有旱船、高跷、秧歌、舞龙、狮子、老虎等,称为“社火”,而焦作民间则习惯称为“故事”或“耍故事”,其中的“老虎”,就是“虎舞”,俗称“耍老虎”。老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钢鞭制成,头也用竹、铁丝做骨架,纸糊彩绘而成。老虎的表演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伴随着锣鼓的响起,一只(两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来到场地中央,表演各种动作,有扑、跌、甩等,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神气活现,观众掌声不断。打虎猎手使出浑身解数与之搏斗,螺号、火铳齐鸣,热闹好看。耍老虎又分为平地虎、丘陵虎、高山虎三种。平地虎顾名思义是在地上表演各种动作。丘陵虎就有些难度了,是在场内放两张桌子,桌子上放两把柳圈椅,用绳缚紧,老虎以桌椅分为丘陵,表演各种动作。高山虎的难度就更大了,在两张桌子上垒放24条长凳(长凳数量并不固定,各地不同),凳子上再放一把椅子,老虎以桌凳为高山,在打虎者的引逗下,螺旋攀登上山,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惊险动作,让人惊心又惊喜,是耍老虎的高潮。
民间有一个“耍老虎吓跑老牛”的传说。说的是一年某村耍老虎,一位村民牵着一头牛来看热闹,当牛看到威风凛凛的“老虎”时,竟吓得翘起尾巴、挣脱缰绳,一阵风般逃得不见了踪影,逗得现场村民一阵欢笑。还有一个舞虎的传说。某舞虎人舞完虎回家,路过一处杂草丛生的山坡时,与一只真老虎相遇。舞虎人急中生智,赶快抓起虎头戴在头上,一套高难度的舞虎动作表演后,真老虎竟吓得掉头就跑。
改革开放之前,虎舞在我市的乡镇、村庄比较普遍,而最有名的要数中站区小尚村的虎舞及温县西周村的虎舞,均已入选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博爱县下期城村的虎舞也很有名,有谚语为证:“一街耍老虎,二街耍龙灯,三街背花灯,四街高抬火轿唱小曲,五街鼓乐队,六街七街唱怀梆。”而温县陈家沟的舞虎也有渊源,是为了纪念陈家沟太极拳名师陈敬伯而产生的。相传陈敬伯早年曾打死一只害人的老虎,为民除了一害。家乡的人为陈敬伯的打虎壮举感到自豪,便耍起虎舞表示庆贺。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文艺形式的丰富与多元化,虎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在一些乡村几近消失,因此,加强舞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当务之急。焦作的虎文化与古代的名人也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传说孙思邈曾在山阳大地行医多年,一天,路遇一只斑斓猛虎挡住去路,原来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里。孙思邈顺手摸出身边一只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把骨刺拔了下来。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常陪伴孙思邈,还让孙思邈骑在它的身上。但是,这样也带来了麻烦。请孙思邈治病的人,一见他身边的那只老虎,都不敢找他治病了。孙思邈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先叫病人把吃剩的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然后吩咐老虎:“你往后不要跟我进病人家,你注意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我在哪家看病,你远远地等着我就行了。”从此,人们就将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了。这就是山阳大地一种奇特的民俗——“门口倒药渣”的来历。过去中药铺柜房门上常书“虎林”二字,也是因此而来。茱萸峰上有一山洞,原是虎巢,老虎把洞让给孙思邈,让他居住研药,人们称为“药王洞”。所以在一些药王庙里,人们也给老虎塑了一尊像,受人敬仰。
在民间还有一种与虎有关的习俗。小孩满月时,大人要给娃娃送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布老虎等带虎的物品,就是想借威风凛凛的老虎图案来避祛一切邪祟,给孩子增加“虎气”,以讨吉利,从而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还有一首民谚,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虎的崇拜:“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原标题:虎年谈焦作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