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真假对错——从比干祭典说起
2013/8/29 10:14:4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4月下旬,河南卫辉市政府组织比干祭典,数百名中学生停课参加了比干诞辰3104周年纪念活动,冒雨在现场从早晨7点站到上午10点,引起学生家长不满。家长们认为,组织祭典的政府官员不应该牺牲学生的学习时间来为活动“撑门面”。然而,当地教育局则辩称,祭典是经由市政府组织的,让学生参加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卫辉是比干茔葬地和林坚公出生地,已连续举办了18届比干诞辰纪念活动,“比干祭典”入选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来,地方政府组织举办祭祀活动无可厚非,但其通过行政手段让学生停课参加祭典,以烘托祭奠场面的热闹与壮观,这就很有随意践踏学生受教育权利之嫌了。尤其是学生冒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岂不与比干当年重视民生、反对暴政的言行相悖?难怪学生家长对此提出异议,质问组织者们于心何忍?!
查阅历史,这位历史人物比干,子姓,生于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比干是殷帝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即后来的商纣王。因其反对纣王暴政,后被纣王残杀。他从政40多年,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提倡冶炼铸造。民间传说,比干死时被挖去了心肝,但比干没有心肝,却依旧可以活着。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后人祭奠、信仰的基本缘由。然而,其中却也内含了信仰的真假与对错问题。
河南卫辉的比干庙,始建于北魏时期。不过历史上的比干祭祀,并未见明文于国家祭典。《大明会典》中载,“洪武元年,令郡县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具实以闻,著于祀典,有司岁时致祭……其不在祀典、而尝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祭,其祠宇禁人毁撤……二十六年定,各处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不係淫祠者,其庙宇陵寝,皆要备知其处,每年定夺日期,或差官往祭,或令有司自祭。礼部悉理之”,比干祭祀应属于忠臣烈士一列。
历代贤臣,依传统祭典,对其祭祀应当遵照相应的规格。如坐落于北京西四的历代帝王庙将陪祀入庑(配殿),其规格仅次于天地、社稷、宗庙祭祀。然而,历代帝王庙配享名臣共有79人,比干却不在此列。如今河南地方组织举办的比干祭典,尊比干为“天上国神”。其场面之大,成本之高,可见当地政府的“良苦用心”。不过,如此祭祀下来,民间信奉者便渐渐地信以为真。这就发生信仰的真假与对错问题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种经由国家认可的祭典及其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中国信仰的传统。国家祭典仪式认定的信仰就是正祀,其他不在祭典范围的,非其祭也,也就是非法的祭祀。作为一位信仰者,你信什么不重要,无所谓对错之分;但是,如何表达你的信仰,是不是国家认可的,却有了真假与对错之分。这就是信仰自由的社会学本质,很是值得讨论。
这场比干祭典活动,有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领导等出席,地方主要领导是这一祭典的主祭人,从而认定了这一祭祀的合法性。此外,还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林氏后裔也参加了这一祭典,主题是“根亲联谊、财富共享”,旨在进一步提升比干财富文化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推动力云云。所以,组织中学生停课排演祭典仪式、参加祭祀活动,就有了正当性理由。因为这是正确的信仰。
这表明,在中国传统及现代语境之中,祭祀曾经是、现在依旧是中国信仰的最正确表达方式,即凡是国家认定的信仰就是合法的、正确的信仰。它告诉人们,中国人能够共享的并不是一套共同的信仰观念,而是共同的礼仪实践,即一套经由正统礼仪实践所支配的正统信仰。这是中国历史上信仰具有正邪、真假以及对错之分的根本。
可是,在实行“政教分离”的现代社会,公共行政权力部门组织举行信仰仪式,已经是社会公共信仰的大事,其正当性原本是要具有法律依据的。否则,就与宪法相违背了。【原标题:信仰的真假对错——从比干祭典说起】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 中国民族报 2012-05-08 作者:李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