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2013/8/26 17:47:30 点击数: 【字体: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依然在他的世界里忙碌着。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连一个铜簧片也是纯手工制作的。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这台木质车床已经有100年历史了。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免费给街坊四邻修理乐器。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这个古老的工具是用来钻音孔的。

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制笙养家,使孩子到城里接受高等教育。

    毛志远做了一辈子的笙,对这种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他再熟悉不过了。毛志远的曾祖父、祖父、爸爸都是村里的制笙艺人,他家制作的笙人称“毛家笙”。

  昨日,我们在位于洛阳飞机场边的毛岭头村村口打听“制笙人家”,很快就被人带到了毛志远家。

  眼前的毛家小院略显冷清,不大的院落堆放着制笙的原材料。“这里过去热闹着哩!”毛志远带着骄傲的神情回忆说,“咱家的笙音色好,销往全国各地,曾经供不应求。20世纪60年代,俺家制的笙还多次随演员进京参加汇报演出,那时我跟着去北京修笙,都忙不过来!”   

  “可是,现在农村办红白事,‘响器班’已被时髦、大嗓门的电声乐队取代,笙也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说到笙现在的命运,毛志远的声音变低了,他说,忙了一辈子的他清闲了。   

  毛志远16岁就掌握了制笙绝活,他坚持纯手工制作,连一个发声的铜质簧片,他也要用手工切割、打磨,从不用买来的半成品加工。制笙材料严格选用秋木和上等竹苗,表面刷的大漆要加入猪苦胆、水银、鸡蛋清熬制以保持亮泽度,一把笙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很“不出活儿”。

  笙的制作在国内早已企业化规模生产,毛志远为啥要坚持手工打造?老人有自己的道理:“笙是有‘灵性’之物,必须一点儿一点儿地打磨,这样制作出来的笙吹着才不费劲儿,音色洪亮透彻,合声才好听。”原来,老人追求的是“味儿”。

  老人那双比粗砂纸还粗的手上布满了刀痕和老茧,见证着老人数十年制笙的岁月。

  最近,“毛家笙制作工艺”被列入最新一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过去,手艺人怕的就是手艺被外人学走,自己丢了‘饭碗’,现在才明白,这手艺是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保护。”他说,“毛家笙”制作工艺传到他已是第四代,快200年了,断在自己手里对不起祖宗,他想编本书,记录笙的手工制作工艺,留给后人。(记者 杜武 通讯员 孙海洲 文/图)【原标题:一笙伴一生——“毛家笙”传人毛志远的制笙故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10-01-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