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时:
村里男人个个“蹦锤”
“喝口军屯水,都会耍耍锤;吃口军屯饭,都是钢铁汉”。早年,很多洛阳人都熟知这个“顺口溜”。
洛龙区安乐军屯铁裆功传人王永乐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顺口溜”并不夸张。据老拳师王长有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男人个个“蹦锤”(洛阳话,即“打拳”),一些女性也参与练习。田间地头,居民庭院,随处都可当“锤场”(即练武场地)。很多村民趁在地里干活的间隙,拿镰刀、锄头往背上、腿上敲打,练习“拍打功”……
军屯老教师王书成回忆,在“生产队”时期,村里的锤场主要有两个:一个在唐金钟后代唐天顺家里,另一个设在老拳师朱存礼家里,都是村里武艺高强的拳师的聚集地。农闲季节,每天晚饭后,锤场里都会来很多人,围成圈子练习。
一般程序是:先蹦“红捶”(套路),再蹦“老架”(套路),之后是“破架”(即两人对练),这三个程序需要2个小时左右。不管隆冬盛夏,“蹦锤”者都脱光上衣,练完后个个大汗淋漓。“蹦锤”后,多数人回家,师傅将给几个“开功”弟子指点迷津,单独传授绝招,此时严禁外人参观,就连没有“开功”的本村人也不许看。
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军屯人,几乎人人都可以给你表演一套拳法。84岁的老拳师王长有每天早上6时都带着绳镖,跑到洛浦公园打一套拳,并用绳镖往身上击打一遍。
新一代的拳师在各种比赛中显示了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威力:在1985年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王红军、王永乐依靠铁裆功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金奖”;1995年,在河南省气功大赛上,王建利、王留太等12人组成的四面八方通背拳代表队,发挥出色,为军屯人捧回“金杯”……
现状:
“锤场”一个接一个地关门
王永乐坦言,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屯村青年大都热衷于考大学、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赚钱,练武的风气日渐衰微,昔日热闹的“锤场”一个接一个地关门,勉强维持的“锤场”也门前冷落车马稀,少有青年光顾。
王永乐在自家的地下室内,也设有一个“锤场”。记者走进这间阴暗、潮湿的“锤场”,只见墙上贴着通背拳的种种禁令,还有一份2003年王红军、王书成、王永乐等拳师为新徒弟王新刚、王小强、王高原等人正式“开功”的“令据”。在墙角,放着拉力器、握力棒、哑铃、杠铃等器材,还有哨棒、棒槌等练习“拍打功”的独特用具。
王永乐的儿子从小瘦小、虚弱,跟着父亲练了一段通背拳,不但胸肌发达、身强力壮,而且在新一代军屯人中脱颖而出,头上能开两块砖,还到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展示过身手,2006年却突然不练了。
“就像上坡,再坚持几步就到坡顶了,他却放弃了。如果他能再练几年,功力肯定达到一流水平。”王永乐一脸无奈地说。
连“武术世家”的后代都不练武,其他人更不用说了。目前,村里坚持每天“蹦锤”的,只剩下王永乐、王红军等寥寥数人;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坚持天天“蹦锤”的几乎没有了,天天到“锤场”练武的青年,只有张腾这个“外村人”……
“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东西,年轻人不当回事儿,我们真是心凉啊!”王永乐叹道。
新路:
老教师义务教徒习武
祖传拳法日渐衰微,军屯的老拳师们坐不住了,他们奔走呼号,想方设法保存“火种”,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王书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教学楼上和军屯村村委会大院里,您都会看到一幅宽3米、高2米的宣传画,上面醒目地印着“通背拳歌”和孩子们练拳的照片,宣传四面八方通背拳。
从去年下半年起,53岁的王书成在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学生中精心挑选了唐鹏程(9岁)、赵帅昌(11岁)、王绍华(9岁)、王逗等15个“徒弟”,其中6个孩子每天晚上跟着王书成学武,双休日其他孩子过来学习。王书成为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表”:每天都要压腿、倒立,练习“童子功”的入门动作。
“您教拳收钱吗?”记者问。
“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收钱,只要孩子们能踏实学武,我就心满意足了。”王书成笑着说,“过去是徒弟求师傅传授绝活,现在却是师傅求徒弟好好学,为了招揽一个‘好苗子’,我多次登门做工作。”
孩子们的武术功力在悄悄进步。如今,唐鹏程能够连续倒立20分钟以上,王绍华能倒立10分钟……王书成笑眯眯地说,再过几个月,将请王红军给孩子们传授“童子功”,请王永乐传授“铁头功”,让这些孩子成为全村武师共同的弟子,为通背拳的长远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王书成希望这些孩子今后能凭借文化课和通背拳的双重根底,考上高校的体育专业进行深造,用科学理论研究、整理通背拳的资料并加以传承。
展望:
通背拳将迎来新生
市文联秘书长、作家孙建邦长期关注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发展。他认为,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健身、娱乐形式单调,军屯人只有认真练武一种选择,靠打拳来防身健体,赢得村民尊重,所以人人练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存、发展压力巨大,休闲娱乐方式大为丰富,人人练拳的“盛况”很难重现,遭遇一时衰落也是时代的必然。
孙建邦同时认为,作为一种已经流传了300年的民间拳种,通背拳不仅是一种拳法,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发掘、整理,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起来的人们需要继承文化、强身健体,练习以防御为主并可防身健体的四面八方通背拳,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背拳会迎来新的机遇,获得长久发展。【原标题:军屯铁裆功 曾经威名远扬的民间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