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二鬼摔跤”的表演者李长发和他表演时所用的道具。
“咚咚咚咚咚……”伴随着有节奏的紧密鼓点儿,两个身穿彩衣、面目狰狞的大汉走上舞台,如同拳击台上的两个拳手互相对峙一番后,二人突然发力,撕扯在一起。突然,一人使出了绊腿,另一人猝不及防,身子一歪,倒在了地上,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叫好声、掌声……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二鬼摔跤”。“二鬼摔跤”又称“二鬼扳跌”,是源于洛阳的传统民间傀儡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最早是一种祭祀舞蹈,后逐渐演变成民间曲艺,早年是豫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杂耍。据传,“二鬼摔跤”源于汉,盛于宋,沿演至今。“二鬼摔跤”虽称为“二鬼”,实际上由一人驮着画成“鬼”脸的两个人形表演,假扮二“鬼”相互打斗,形式活泼、风趣幽默,深受群众欢迎。表演时,演员穿上特制的道具,道具为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对面峙立,钉上两顶帽子,衣服有两个棉袄外套、两个大褂,衣服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木偶手臂作互抱持状,所着袍垂下可遮盖表演者头、肢等部,木偶内部有4根绳子,前两根系于演员腰部。表演者两手再穿上和“二鬼”打扮相称的鞋子,和两脚一样着地,然后扑滚翻腾。一人操纵俩“鬼”,然后“二鬼”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托举等摔跤技巧,互相扭摔,造成背上“二鬼”相互厮打的形状,幽默风趣,逗人发笑。其中的“鹞子翻身”、“枯藤缠树”、“力托泰山”、“就地十八滚”等动作已经成为民间绝技。“二鬼摔跤”表演可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场地上进行,有的还在桌子等高台上进行。后来由于杂耍艺人地位低、收入差,能够表演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民俗及民间艺术高度重视,濒于失传的“二鬼摔跤”得到及时的抢救。
在偃师市缑氏镇第二初级中学,我们见到了李长发,他是该校的一名美术教师。一米六的个头,黝黑的脸,神采奕奕,一套深色的衣服,灿烂的笑容还有一双热情的眼睛。谁也看不出他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却身怀绝技,是当今“二鬼摔跤”为数不多的民间表演艺人之一。
李长发是自学成才的。年轻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二鬼摔跤”的表演,他便被这门古老而精彩的艺术深深吸引,于是四处拜师学艺。无奈,懂得这种表演的人少之又少,几近绝迹,李长发只能凭着记忆和别人口中的描述自己琢磨。他常常是在自己家的床上一练就是大半夜,手上磨破就包扎一下继续练……没有人会做道具和服装,他利用自己绘画的功底,硬是画出了图纸和样板,又寻遍偃师的服装店去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十次,不知道弄了多少回,终于做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道具和服装。
李长发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1992年大口乡的一个劳模会上。和同去耍龙舞狮的数十人的队伍相比,李长发一个人显得有些单薄。初次在人前表演,他却一点也不怯场,镇定地往场地中央一站,拉开了阵势。凭着多年对“二鬼摔跤”表演技巧捉摸拿捏和研究,李长发耍起来从容不迫,会场的大部分观众都被他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一窝蜂似的围了上来。几分钟的表演下来,他夺了个“满堂彩”,连周围表演其他项目的演员也跑过来看他演出了,演完了观众迟迟不肯离去,非拉着他再来上一段……
从此,李长发的名字就随着“二鬼摔跤”传开了。不仅仅在偃师,外市甚至外省的演出邀请也纷至沓来。1992年,李长发应漯河市邀请去参加演出,仅一天就连续演出12场。当晚,漯河市政府又邀请他去部队慰问表演。在部队,李长发的演出非常成功,但一走下舞台,他就累得瘫倒在地,被搀扶回了宾馆。1993年,深圳欢乐谷邀请李长发去演出。让李长发没有想到的是,在深圳这样走在时尚和娱乐潮流先锋的城市,仍然有那么多喜欢古老文艺的观众。在深圳演出了一个月,一天演出四、五场,场场爆满。演出合同结束,欢乐谷的总经理竭力劝说李长发留在深圳,开出每月3000元的工资,并且要求签约长期合同。李长发并没有心动,拒绝了总经理的好意,毅然回到了故乡偃师。
提起老一辈的“二鬼摔跤”艺人,不能不提到王铁头。王师傅玩“二鬼摔跤”已有50多年历史。以前,在原铁路分局、在全市的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中,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遗憾的是,王铁头师傅早些年去世,目前洛阳表演“二鬼摔跤”的艺人只有洛阳中原铁路物流有限公司的张宏伟和洛龙区李楼乡的肖留学比较有名。
对于目前后继无人的情况,李长发有着深深的忧虑:“我今年已经53岁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力已经渐渐跟不上了,可是现在却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继承这个好东西。”其实,也曾经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让李长发教授,可是因为“二鬼摔跤”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并且极其耗费体力。时间长了,小孩受不了训练的苦,都偷偷地走了。“我选徒弟有俩标准,一是能吃苦,不然学不好;二是人品好,不能学艺为了钱。”
据了解,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文化主管部门已经关注到了“二鬼摔跤”这宝贵的民间艺术,正在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亚飞 张君君)【原标题:李长发和“二鬼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