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张德宽 王光午
“曹屯排鼓”地理坐标:洛龙区开元办事处龙泰小区
“犹如疆场弯弓月,恰似将士戍边陲。一腔豪情付与鼓,晴空滚动殷殷雷。”这是一名海外华人在观看了曹屯排鼓表演后写下的感受。
曹屯人痴迷鼓舞,使曹屯排鼓艺术历经400多年不衰,6套鼓谱传承400多年不失,从而形成了曹屯排鼓豪放、雄浑的艺术特色。
2009年,曹屯排鼓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誉其为“中原排鼓艺术活化石”。
相传始自三国
曹屯村位于洛龙区,它北依隋唐故城,南临关林和龙门石窟,是一个有着3000余人口的古老村落。自明代以来,该村一直以排鼓闻名于河洛地区。
65岁的现任曹屯群艺社社长王光午黑红脸膛、身材魁梧,长相与曹屯排鼓的风格颇为相似。他介绍,相传曹屯排鼓始自三国曹操。曹操讨伐董卓时驻扎在洛阳城西南,其大军囤积粮草之地即今曹屯村,当时称草屯。为一举击破董卓军队,曹操命人做了60面大鼓,令村民击鼓助威。从此,曹屯村民世代教习鼓艺,传承至今。
东汉末,曹操以王侯礼仪葬关羽灵首于洛阳城南,百姓称此墓为“关王冢”,即后来的关林。到明代,洛阳民间已形成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春、秋两次祭祀关公的习俗,称“朝冢”。届时,周边村镇的民间社火都要到关林进行表演、祭祀活动。
现存关林碑刻中就有曹屯社火参与“朝冢”活动的记载。
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十三日庙会上,洛阳县衙曾助大戏一台,以庆祝“关王大殿”落成三周年,并立碑纪念,碑文中有曹屯“关帝社”社首郭守铎及管事郭守魁、郭守科的名字。据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关王冢施茶铸造铜炉金钟玉磬碑记》载:“每年五月十三、九月十三,是日远近毕集。洛阳县李屯、草家屯(今曹屯村)……焚香者无论男妇,接踵而来,不啻数万余。”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九月十九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为躲避八国联军来到关林,地方官员令曹屯关帝社排鼓队盛装迎驾。慈禧和光绪分别为曹屯关帝社题写了“太平鼓”的匾和“浩气塞天地 声威永山河”的对联,匾、联原悬挂于该村村北的关庙中,后因关庙失火而不存。
1932年农历三月初,曹屯的狮舞、排鼓还应邀参加吴佩孚的50岁寿庆,吴佩孚为曹屯关帝社题写了“响遏长河 震烁中州”的联句。
6套古老鼓谱
曹屯排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德宽今年72岁,对曹屯排鼓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我国,以鼓为主的民间社火形式多样,但曹屯排鼓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一是阵容强大、场面壮观。打鼓时队伍纵成列、横成排,故名排鼓,敲起来震天动地、气势夺人。二是与其他地方的鼓舞相比,曹屯排鼓的鼓、锣等乐器都要大上许多。目前,曹屯群艺社最大的鼓直径达2.8米、最大锣的直径达1.08米,在国内首屈一指。
“这些还不算稀罕。曹屯排鼓最稀罕的是保存有6套传承了400多年的鼓谱。”张德宽介绍,名为“长兴鼓谱”的这6套鼓谱是由本村艺人代代传承下来的,属于战场号令军队的完整鼓谱,包括“壮老将”(又名壮行曲)、“交槌”、“龙凤比武”、“歇拍”、“常胜歌”、“长兴歌”等。
其中“壮老将”是振旅出征时的壮行鼓谱,鼓点沉稳中含苍凉。“交槌”和“龙凤比武”鼓点昂扬激越,主要表现两军人喊马嘶、生死相搏的场景。“歇拍”鼓点舒缓而悠远,表现的是敌人遁逃后短暂的战场寂静。“常胜歌”是欢迎凯旋将士的庆功曲。“长兴歌”愉悦明快,鼓手动作欢畅,颂扬四海晏然、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象。
“曹屯排鼓的打法有蹲马式、跃马式、跑鼓、空中飞槌、撂铙等。”张德宽介绍,鼓手根据鼓谱中不同的节奏,动作时而轻缓舒展,时而粗犷奔放,快时如脱兔,静时似禅僧。
一张罕见“狮皮”
王光午说,曹屯排鼓历史悠久,但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始自明代。明万历年间,村民郭守铎、郭守魁、郭守科等人在村北修建了关帝庙和火神庙,成立了“火神社”和“关帝社”。“火神社”亦称“小社”,主要是表演舞狮;“关帝社”又叫“大社”,主要是表演排鼓。
“自明代以来,曹屯排鼓代代相传,几乎从未间断。打鼓、舞狮,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光午回忆,他小的时候,以排鼓为主的民间社火在该村就十分盛行,几乎每家都有会打排鼓、耍狮子的人。“那时,曹屯排鼓就已经很有名气了。祭祀结束,几十台社火同时在关林广场表演,曹屯排鼓是围观者最多的节目之一。”说起这些,王光午颇为自豪。
王光午介绍,如今,除了6套古老的鼓谱外,先辈留下的还有一张耍狮子时穿的流苏“狮皮”。这张“狮皮”已有上百年历史,上面的流苏相传是苏州产的,一根丝线现在还能吊起一桶水。制作“狮皮”的牦牛皮是西藏产的,颜色黑里透红。有位制作“狮皮”的老师傅看后,感叹道:如今,这样好的牦牛皮很难寻了!
曹屯排鼓后继有人
“文革”中,曹屯排鼓受到冲击,曾经有过短暂的中断。改革开放后,村里几位老人成立曹屯群艺社,重新树起了“曹屯排鼓”的大旗。
1989年,谢晋在河南拍摄影片《清凉寺钟声》,听说曹屯排鼓技艺精湛,便邀请该村100多名村民前往新乡辉县,参与电影中民间社火表演的拍摄。原定一周的拍摄任务,曹屯村民3天就完成。谢晋为曹屯群艺社题词“艺扬神州”。
1990年以来,曹屯群艺社相继参加了多届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春节文化庙会等的演出,有52人次获省、市、区级128项奖励。
去年9月,全国首届锣鼓大赛在陕西韩城举行,曹屯排鼓代表河南参赛。“在大赛开幕式上,陕西省省长敲的鼓是我们的鼓,韩城市市长敲的锣也是我们的锣。连大赛组委会的专家都认为,曹屯排鼓有进入前5名的实力,可惜由于经验不足,仅得第11名。这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王光午说。
2009年,曹屯排鼓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引起了人们对曹屯排鼓的广泛关注,更激发了村民练习排鼓的热情。与曹屯村民居住的龙泰小区一路之隔的龙泰小学的负责人希望将曹屯排鼓引入校园,列为孩子们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关林管理处研究员吴建华对洛阳民俗颇有研究,他认为:“曹屯排鼓不仅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更是河洛地区百姓艺术生活、精神生活的载体之一!”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亚武/文 陈占举 通讯员 王占国/图)【原标题:曹屯排鼓:晴空滚动殷殷雷(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