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铜人
2013/8/21 15:38:5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针灸实际上是包含两种治疗手段:“针”是针刺人体的穴位,“灸”则是用火烧灼人体穴位。日常我们多见的是“针”,但在语言表述上则是“针灸”一词。
要想掌握针灸的医术,首先要了解、掌握各穴位的作用和准确位置,为此,人们研制了供学习针灸用的人体模型,现介绍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
这件人体模型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针灸铜人,高213厘米,最初系由北宋医官王惟一于天圣四年(1026年)研究、铸造。据记载,当时共铸造了两个针灸铜人,分别放置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大相国寺和医官院。金灭北宋时,放置在大相国寺的铜人毀于战火。另一个铜人虽为金兵获得,但仍留在开封。公元1234年,金被元所灭,不久元朝官员将针灸铜人运到大都,置于太医院。元世祖忽必烈见铜人因长久使用,多有磨损,命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也是此人主持建造)按样仿铸了一个新铜人。明代建立后,阿尼哥所铸铜人继续使用,但到英宗(1427年—1464年)时,又因为磨损严重,字迹模糊,不能再用,便在正统四年(1439年)又按原样仿铸了一个,即现今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这一件。它和北京观众见面始于1926年,当年北平历史博物馆在午门城楼辟有展室,展出了这件针灸铜人。
据当年王惟一统计,人们所知晓的人体穴位名称为559个,其中有107个是一名二穴,所以针灸铜人上共有666个针灸点。此铜人在太医院兼具教学与考试的双重功能。平常学习针灸的人们用以熟悉穴位、练习进针;考试时,先在铜人外表涂一层黄蜡封住针眼,再在铜人体内注满水,并给铜人穿上衣服。参加考试的学生按照考试要求,找穴位扎针。如果能准确地扎穿封住针眼的黄蜡,铜人体内的水就会喷出。考生如果找不准穴位,针便不可能刺入铜人,自然也就不会有水喷出。
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的同时,还编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对穴位一一进行了考订,统一了各家关于腧穴的不同说法,成为当时的统一教材。此书编成后不仅印刷出版,还刻成石碑陈放在对民众开放的大相国寺仁济殿,供人们观览。后此碑刻同针灸铜人一起运到大都。明初时,这些碑刻的字迹也和铜人一样变得模糊不清了,便被充作城砖砌入北京城墙。1971年拆除明代城墙时,发现了其中的5块刻石,现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有刻石的照片。
针灸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摸索到用火或尖锐的石器治疗一些疾病的方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针具。春秋末年名医扁鹊因擅长针灸,为后世留下了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动人故事。两汉时期是针灸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有一些针灸高手载于史册,考古工作者还频频发现针灸方面的珍贵文物。1993年在四川锦阳汉墓中出土了一个黑漆小木人,上面用红漆绘出针灸经脉循行路线,遍布全身,被视为中国已知最古老的针灸经脉教学模具。西晋时期,皇甫谧编著的《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唐代开始在太医院中设针灸科,有针博士、针助教进行针灸教学。通过这一极简要的叙述,大家不难看出,针灸在我国历代相传、不断发展的粗略轨迹。【原标题:针灸铜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0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