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宋单父:牡丹花师第一人

2012/6/18 16:54:41 点击数: 【字体:

    
    牡丹:从野生到园林
         
    牡丹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在《诗经》中,已有把牡丹献给恋人以表达纯真爱情的诗句。由此算来,我国栽培牡丹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了。
  
    不过,最初的牡丹可不像现在这样总领群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早期的牡丹是野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寂寞地绽放于荒野,没有名气,无人问津。唐代舒元舆曾说:“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


  早期的野生牡丹没有专门的名字,只是与芍药混在一起,被统称为芍药。秦汉时期,牡丹才从芍药中分离出来,以“木芍药”闻名于世。这在郑樵的《通志》中有记载:“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此时的牡丹,仍未完全摆脱芍药的影子。

  后来,随着人们对牡丹的认识增多,牡丹又有了很多别名,如谷雨花、富贵花、国色天香等。洛阳牡丹之所以能独占花魁,据清康熙《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记载,是因为其他地区出产的牡丹“花皆单叶,惟洛阳者千叶,故名曰‘洛阳花’”。意思是说,其他地方栽培的牡丹是单瓣花,只有出自洛阳的牡丹是千瓣花,饱满多变,雍容华贵,又叫洛阳花。洛阳花一出,其他诸花就相形见绌了。

  野生牡丹进入园林,人们大量繁育牡丹品种,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特别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牡丹名品大量出现,自宫廷到民间掀起赏花高潮。从现存文献来看,也正是在隋唐时期,“牡丹”的名字才出现于典籍图册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

  牡丹最初是以其药用价值而受人瞩目的,其观赏价值被开发后,药用价值就大打折扣。《本草图经》记载,牡丹“一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粪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其品绝无力也”。也就是说,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牡丹的花色之美,滥施移接,广用劲肥,导致这类牡丹药性尽失,不再具有“生血去瘀滞”的药用价值。不得不说,这是人们驯化牡丹过程中的一个遗憾。

  花师:身怀绝技育名品

  唐代,随着人们观赏牡丹的风气日盛,民间开始出现专门培育牡丹的人。洛阳人宋单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栽培牡丹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柳宗元在《龙城录》中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树花万本,色样各不同,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

  宋单父是洛阳人,善吟诗,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泥腿子”花匠。他培育出的牡丹,能“变色千种,红白斗色”,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个奇迹。唐玄宗知道洛阳有这么一个奇人,便慕名请他到骊山栽植牡丹。宋单父在骊山上栽了上万株牡丹,形态颜色各不相同,被尊为一代“花师”,获赐黄金千余两。

  作为唐代著名的牡丹栽培专家,宋单父为牡丹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园艺大师。可惜他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却无著作传世。

  牡丹的栽培演变,经过了“四色变而成百色”、“花从单叶成千叶”等漫长的过程。唐时牡丹颜色、种类都已增多,并出现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如《酉阳杂俎》记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

  两宋时期,牡丹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花师通常用嫁接的方法固定变异,“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新品种不断出现,以致牡丹“不接则不佳”。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叫“门园子”的人,他是宋代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嫁接,到来年春天花开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如今,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丰富,花开时节,赏花者络绎不绝。对那些为此付出过无数心血的花师来说,这应是最值得欣慰的事吧。(原标题:宋单父:牡丹花师第一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12-02-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