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凝聚治河历史 传承黄河文化

2012/3/19 11:41:18 点击数: 【字体:

  
    光阴似箭,岁月匆匆,黄河博物馆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追忆往昔,曾拥有过的辉煌和荣誉使人振奋、自豪;展望未来,备觉担负的责任重大。  
        
    曲折历史  

    黄河博物馆前身为1954年冬成立的“治黄展览会”。1955年,“治黄展览会”在郑州举办《治黄展览》,是为博物馆的发端。1956年,在当时国家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郑州兴建现馆。1957年7月,馆舍建成后定名为“治黄陈列馆”,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0多个博物馆之一。自然灾害时期,馆舍关闭。1972年10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20周年,重新开馆,馆名遂改为“黄河展览馆”,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1987年6月,随着治黄宣传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馆藏文物标本资料的增多,又改馆名为“黄河博物馆”,舒同先生题写了馆名。  

    铸就辉煌  

    1955年,为配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河治理规划”,展览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故宫东华门传心殿、天津及黄河流域流动展出“黄河展览”,接待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以及外国元首、社会知名人士、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在内的国内外观众129万人次,开创了治黄宣传史上的一个奇迹,许多人就是看过展览后走上治黄岗位的,为促进治黄和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河展览馆成为水利系统乃至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外事接待和旅游单位,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曾三次到馆,每次参观她都兴致勃勃,赞不绝口。1991年,黄河博物馆被郑州市命名为首批“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此后,又被黄委、团中央、郑州市授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郑州市首家“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建馆50年来,黄河博物馆举办了几十次大型展览。1989年,协助台湾《大地地理》杂志社在台湾大地艺术中心和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了《黄河·黄土·黄种人》展览,引起轰动,展期一再延长。1991年9月,配合世界女市长、女企业家研讨会,在三门峡市博物馆举办《治黄成就》展览,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1992年,参与黄委组织的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郑州黄河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40周年黄河画展》,得到全国美术界的积极响应,博物馆借此还收藏了刘大为、钟涵、白庚延等国内著名书画家的名品。以后,博物馆陆续举办了《神秘的恐龙世界》、《第二届全国水利艺术节美术、书法展览》、《炎黄艺术拍卖行拍品展览》、《第五届中国河南省、日本国三重县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历届《北京国际水利水电技术装备展览》(黄河展区)、《第二十届国际大坝会议展览会》(黄河展区)、《世界珍稀蝴蝶展》、《关爱母亲河——惠怀杰大型摄影艺术展》、《中国农耕文化展》、《三条黄河建设展》、《黑河摄影展》、《秦始皇兵马俑工艺晶展》等,社会效益巨大。  
      
    经过50年—的发展,黄河博物馆从最初单一的展览功能发展到现在集收藏保护、陈列研究、宣传教育、旅游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水利系统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水利行业专题博物馆,成为普及水利科学知识、传播黄河历史文化、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倡导社会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患灾害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并被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博物馆大观》、《中国博物馆志》、《中国著名景区景点名录》、《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等多种大型辞书中。《人民日报》***版编辑的书刊、科技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郑州电视台等多家社会媒体多次对黄河博物馆进行过宣传报道。  
               
    历史选择
  

    尽管黄河博物馆建馆以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会效益巨大,但由于现馆建筑面积狭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研究、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的需要,同时,黄河博物馆主体建筑早已超过使用年限,破旧不堪,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主体建筑经鉴定为“整幢危房”。因此,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黄河博物馆就提出了《重建黄河博物馆方案》,从1995年开始,博物馆的重建工作即列入黄委党组重要议程,黄委前任主要领导綦连安、鄂竟平都对博物馆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01年11月,李国英主任专门到博物馆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现有馆舍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加固或改建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抓紧做好黄河博物馆重建的各项前期工作。在黄委党组的积极推动下,博物馆新馆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各项前期工作全面铺开。黄河博物馆新馆建设还得到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汪恕诚部长多次过问新馆方案和建设情况,还从哲学的角度解析黄河博物馆的定位、展示主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由于黄河博物馆现馆舍属于郑州市目前保存极少的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仿欧建筑,郑州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对现馆舍要作为文物进行保护,不宜拆除。同时黄河博物馆现馆址占地狭窄,用地规模较小,不宜建设现代型的博物馆,考虑到今后发展;要求黄委另选新址重建并提出以另行无偿划拨土地置换现博物馆的方式,解决新建黄河博物馆的建设用地问题。黄委经过认真地调研论证,选定郑州市迎宾路与花园北路交叉口东北角处作为新馆址并通过专家充分论证确定了新馆方案。可以说,建设新馆,发挥窗口作用,全面宣传水利部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和黄委党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及“1493”治河体系,为治黄宣传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已经成为历史的选择。  
       
    厚重责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人民与水休戚与共的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内留下了丰富的自然和历史遗存,这些遗存是揭示黄河自然历史、文明内涵、河流伦理乃至建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体系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是我国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产;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科学研究价值。黄河博物馆作为记录历史的载体和窗口,有责任、有义务把几千年黄河治理轨迹完整地记录下来。  
      
    收藏、保护、研究并陈列展示黄河自然与人文历史遗存资料,为治黄事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是黄河博物馆特有的职能,某种意义上,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宣传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新馆建设项目完成后,黄河博物馆将成为我国首座现代化、多功能的水利行业博物馆。这里将陈列黄河自然史、黄河文明史,黄河水利史、现代治黄发展等内容,还将大量举办反映时代水利和社会其他相关方面热点内容的展览,使更多的观众更深入了解黄河、关注黄河、支持黄河的治理和开发,这也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黄河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广大民众和黄委职工的殷殷支持与关怀,而且也需要一代代甘于默默无闻、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的人们去努力,去创业!我们衷心感谢水利部老领导张含英同志的子女将珍藏的张老治黄手稿、书籍和一批珍贵图片音像资料和遗物捐献给黄河博物馆;我们衷心感谢大河上下诸多像郑州市黄河河务局一样无私支持博物馆工作的基层治河单位;我们衷心感谢老一代无私奉献的博物馆工作者,是他们奠定了博物馆坚实的基业。  
      
    黄河博物馆灿烂的过去已经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后者,我们将矢志不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造辉煌,把黄河博物馆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水利行业博物馆。(原标题:凝聚治河历史 传承黄河文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