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仰韶文化,是继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原始文化,因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被命名,距今约6800年一4800年。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规模庞大、发展序列完整,几乎包含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所有地方类型,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是继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原始文化,因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被命名,距今约6800年一4800年。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规模庞大、发展序列完整,几乎包含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所有地方类型,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遗址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大河村西南一公里处的一漫坡土岗上,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1964年秋,被当地农民首次发现。 1972年—1987年,遗址先后经过21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蚌、角、玉等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3500多件。遗址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依次相迭,最厚处达12.5米,是郑州市规模最大、堆积最厚的一处古代聚落遗址。
五千年前郑州先民的家居生活大河村的先民们居住的房屋基本上已变为地面建筑。从发掘大河村原始村落的布局看,40多座房屋集中建筑在遗址的中心地带,形成村民居住区,房屋周围设有堆放杂物和粮食的窖穴。遗址中部偏东有一处饲养牲畜的圈栏,两处公共墓地位于村北部的边缘地带;一条古河道从村的西南向东北斜穿而过。这些都表明古村落是经过事先统一规划而建筑的。
大河村遗址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连间套房。房屋东西并列成排,彼此相连,共墙而建,都各有房门。房屋的结构复杂,建造过程有一定的程序。首先是用草拌泥、细黄砂铺垫地面,并用细泥和细砂混合抹平,且经打磨光滑平整。接着挖墙基槽,在槽内竖起木柱,柱间加小木棍和芦苇束,再用横木构成木骨,在木骨的两面拌泥砌筑,并用砂拌细泥抹平。然后用大火烧烤,成为类似砖质的墙。接下来在烤好的墙体上架起梁、椽,最后在房顶上覆盖干草。这种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房屋,克服了以往“半地穴”式房屋低矮、阴冷、潮湿的缺陷,是人们居住条件上的重大变革,这奠定了我国北方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史前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
从多座连为一体的房屋结构看,房舍多以家族为单元。这些房屋又大小不等,反映出那时已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
绚丽多姿的彩陶艺术在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当中,陶器数量最多。大河村的制陶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人们对陶土性能的认识、器物造型能力、陶器的烧造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有鼎、罐、瓮、缸、盆、钵、碗、豆、壶、瓶、杯、盘、甑等等。作为炊器的鼎、罐,陶胎中多夹有砂子或蚌壳碎屑,以提高耐火性,使之在炊煮过程中不易破裂;盆、钵等盛器则多用经淘洗沉淀比较纯净的粘土制成。遗址中出土有一些壁薄如纸的蛋壳陶器,充分显示了大河村遗址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
大河村先民不仅注重陶器的实用功能,而且不断追求陶器造型的完美和装饰效果。他们把日常生产、生活中观察到的花草虫鱼、日月星晨等自然现象,用抽象、夸张、变形的手法浓缩成各式精美图案,精心绘于器表,烧造成一件件绚丽多姿的彩陶。巧妙的构思、严谨的布局、流畅的笔触、明快的色彩对比,使大河村彩陶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时代风貌。
在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众多彩陶制品中,有一件造型独特的彩陶双连壶,它利用连通器原理将两个造型一样的壶体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并在表面绘满精美的平行线纹。从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上,双连壶表达了一种平等与沟通的思想观念。据考证,双连壶为一件礼仪用品,是氏族结盟或举行重大庆祝活动时氏族首领或长者对饮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的象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河村遗址中多次出土了绘有天象图案的彩陶片。图案中的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等,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膜拜与感悟,同时它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大河村遗址长达3500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层层相迭、环环相扣,无疑是镌刻在中原大地上的远古文化的丰碑。(原标题:郑州大河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