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被列为全国8大良种的郏县红牛在经历了发展、鼎盛、徘徊之后,得益于国家优惠的畜牧饲养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饲养数量再度攀升,存栏总量达18万头,创历史新高。
郏县是个传统农业县,饲料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红牛得天独厚。色如缎,头如罐,眼如蛋,耳如扇,龙门角,真好看,叫唤一声二里半。这是历史上人们对郏县红牛的评价。但是前些年,畜牧业生产形势复杂、肉蛋市场价格起伏不定,郏县农民的养牛积极性不断下降。近年来,当地政府瞄准市场需求变化,因势利导,提出了“强力开发红牛资源,发展红牛经济强县”的战略思想,搞好良种推广、牧草种植、青贮氨化等工作,为农民发展畜牧业保驾护航。2003年,在全县实施了 “红牛发展155工程”,加快了畜牧养殖小区和养牛专业村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了五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两大肉类加工基地。堂街镇后庄、黄道乡王英沟、渣元乡王楼等30多个养牛专业村养牛均在400头左右。姚庄回族乡、城关镇的肉牛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俏销武汉、西安、郑州、洛阳等大中城市。
为加快红牛新技术的推广步伐,郏县成立了良种引进、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专业技术小组,经常开展送医送药送技术到场到户活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他们去年还借助举办红牛节的有利契机积极筹建红牛研究所,聘请专家制定保种和开发方案,增加郏县红牛的科技含量。
为降低饲养成本,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将该项工作由短期行为转变为一种长期的自觉行为。目前,全县已建成秸秆青贮、氨化池5500多个,年青贮氨化能力在30万吨以上。同时,积极引进紫花苜蓿、黑表草、甜高梁、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建立了牧草示范种植基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去年以来,全县氨化秸秆6万吨,青贮秸秆16吨,人工种草 6200 多亩。
该县还积极建立县、乡、村三级疫病防控网络,对全县重点户和规模场进行监测和采血化验,及时组织疫苗进行免疫注射,保证了红牛的安全。
据郏县畜牧局负责同志介绍,目前郏县约5万户农民靠养牛脱贫致富,年产生综合效益1.8亿元。(原标题:郏县红牛饲养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