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烤烟在河南 河南烤烟在襄城

2012/7/25 15:16:11 点击数: 【字体:

    襄城县是我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烟叶种植历史始于17世纪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襄城烟叶得到了快速发展。1953年,全县种烟面积达到13.58万亩,总产分别占全省、全国产烟总量的15.98%和6%。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烟区视察,并称赞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1964年,国务院确定襄城县里川区域为“高级卷烟原料基地”。1975年7月8日至14日,全国烤烟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襄城召开。1992年7月9 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莅襄视察烟叶生产,对襄城烟叶给予肯定。美国左天觉博士,国内朱尊权、金茂先、韩锦峰等国内外著名烟草专家亦对襄城县烤烟生产予以赞赏和肯定,称“中国烤烟在河南,河南烤烟在襄城”。
       
    襄城烟叶吃味醇和,香气浓郁,燃烧性好,烟灰洁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专家视为“烟中珍品”,被国内外烟叶市场列为高级卷烟最佳原料。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骆驼”牌香烟曾用其做主料。国内知名大卷烟厂则将其作为“熊猫”、“中华”等的主料。
       
    2006年,襄城县烟草公司成为河南省地税纳税百强企业,并进入河南省国税纳税500强企业行列。据不完全统计,襄城县在1988年—2007年期间,烟叶生产使烟农收益近14亿元,县财政收入达4亿元,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3年,烟农收益达3亿元,县财政收入近7000万元。
       
   襄城县是我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是全国的“烟草文化之乡”。2008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14.3万亩,有种烟乡(镇)15个、种烟村262个、种烟农户21150户,其中万亩以上烟叶生产大乡(镇)5个、千亩以上种烟大村44个、10亩以上种烟大户1053户。
       
    襄城烟叶发展历史
       
    襄城县烟叶种植历史悠久,17世纪中期始种晒烟,农民称为“本烟”,1740年晒烟生产已具一定规模。1841年,襄城烟草生产、购销两旺,县内已有“合兴恒”、“王通盛”以及梅氏家族开设的“梅悦来”、“梅恒泰”等数十家烟行。至清末,全县烟行已发展到30余家,年收购烟叶500余万公斤,畅销省内的周口、商丘、南阳、开封和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等省,被誉为“数十里之产,供数省之用”。1913年,开始种烤烟,到1914年烤烟种植面积达到 150亩,所产烟叶被选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参展。其后10余年间,周围诸县亦相继引种烤烟,而襄城县以其产量、质量之优势,成为河南省烟叶集散地,大小烟行有100余家,烟市长数公里,有“金襄县”、“小上海”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襄城烟叶得到了快速发展。1953年,全县种烟面积达到13.58万亩,总产分别占全省、全国产烟总量的15.98%和6%。1958年,烟叶平均单产达137.06公斤,总产增至1660万公斤。襄城烤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烟区视察,称赞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当年的8月19日、8月21日、9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时任中共中央、共青团第一书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襄城县视察烟叶生产,均对襄城烟叶给予高度评价。1964年,国务院确定襄城县里川区域为“高级卷烟原料基地”。1975年7月8日至14日,全国烤烟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襄城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及烤烟主要产区的领导及专家242人,到襄城县参观、指导烟叶工作。1992年7月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莅襄视察烟叶生产,对襄城烟叶给予肯定。美国左天觉博士,国内朱尊权、金茂先、韩锦峰等国内外著名烟草专家亦对襄城县烤烟生产予以赞赏和肯定,称“中国烤烟在河南,河南烤烟在襄城”。
       
    襄城烟叶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襄城县按照 “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要求,加快推进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和提高烤烟生产的产量、质量。自1985年起,襄城县连续3年荣获“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称号。历史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23万亩,烟叶收购量突破70万担。但在20世纪末、新世纪初的几年内,由于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烟叶种植面积下滑,最低年份种植面积不足7万亩,烟叶收购量不足8万担。2005年,襄城县为重振烟草产业,确立了“实现襄城烟草恢复性发展”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烟叶生产3年恢复发展规划,按照上级烟草公司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在主要种烟乡(镇)基本烟田保护区内大力开展以机井、沟渠、管网、密集烤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2007年共投资10亿多元,完成基础设施项目4887个。 
   
    其中,新建密集烤房1789座,“普改密”1616座,新打机井1361眼,铺设管网167.736公里,新修提灌站21座,新修水渠61.847公里,新修小塘坝2处,极大地改善了烟叶生产条件,切实减轻了烟农的种烟负担,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种烟积极性,襄城烟叶生产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05年,全县种植烟叶7.8万亩,收购烟叶17万担,烟农收益9000万元,实现税收1800多万元;2006年,全县种植烟叶10.3万亩,收购烟叶23万多担,烟农收益1.14亿元,实现税收2536万元;2007年,全县种植烟叶12万亩,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收购烟叶16万多担,烟农收益近亿元,实现税收2000多万元。2005、2006连续两年获得“河南省烟叶生产先进单位”、“许昌市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荣誉称号。2006年,襄城县烟草公司成为河南省地税纳税百强企业,并进入河南省国税纳税500强企业行列。据不完全统计,襄城县在1988年—2007年期间,烟叶生产使烟农收益近 14亿元,县财政收入达4亿元,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3年,烟农收益达3亿元,县财政收入近7000万元。
       
    在实现恢复性发展的基础上,2008年襄城县又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襄城县确立了“一乡一村”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格局。“一乡”,即汾陈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总投资8000多万元;“一村”,即王洛镇闫寨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总投资2500多万元。发展方向是实现“一基四化”,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具体措施是抓好“3633”,即“三个工程”,种子、轮作、沃土工程;“六个配套”,烟水、烟炕、烟机、烟林、烟路、烟险配套;“三个支撑”,基本烟田保护、信息化管理、现代化烟站支撑;“三个保障”,组织保障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合作组织体系。奋斗目标是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险能防,充分展现现代烟草农业特色,打造全国第一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示范村。
       
    襄城烟叶市场销售
       
    襄城烟叶吃味醇和,香气浓郁,燃烧性好,烟灰洁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被专家视为“烟中珍品”,被国内外烟叶市场列为“高级卷烟最佳原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骆驼”牌香烟曾用其做主料。20世纪50年代,曾出口到俄、美、日、英、德、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7.18%。上海烟厂则将其作为“熊猫”、“中华”的主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襄城烟叶质量达到新水平。1985年上海烟厂反映,襄城县中一级烟可选出7%的“熊猫”原料,中二级烟可选出30%的“中华”原料。近几年来,襄城烟叶获得进一步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烟草界普遍的共识是,许昌烟叶具有独特的浓香型风格,而襄城烟叶则是浓香型烟叶风格的典型代表,烟叶理化、感观指标优异,特别是有害物质少,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一些著名卷烟品牌,如“熊猫”、“中华”等,配方中襄城烟叶必不可少,把襄城烟叶作为“调香烟”。随着科技的发展,卷烟厂生产工艺日益改进,大多开始使用高温膨化烟丝,但烟叶香气下降,唯独襄城烟叶香气量不减,受到卷烟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欢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红塔集团、黄果树集团等大型卷烟生产企业对襄城烟叶情有独钟。
       
    襄城烟草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以喜迎2008年毛泽东视察襄城50周年为契机,襄城县审时度势、科学谋划,绘就了2008年—2010年3年发展的宏伟蓝图:积极依托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烟叶种植大乡、大村、大户,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竞争新优势的精品园、绿色种植带和科技开发长廊。“十一五”末,全县烟叶总面积达到16万亩,收购量40万担,努力成为河南烟草第一县、全国现代化烟草示范县,充分展示“烟叶王国”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原标题:中国烤烟在河南 河南烤烟在襄城)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许昌日报  原文时间:2008.8.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