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这是明清时代在我国许多地方流传的一首歌谣。
一份政协提案
牵出一项产业
古裕州者,今河南方城县也。地处南亚热带与北温暖带分界线上和800里伏牛山与500公里桐柏山交汇之处,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使盛产的植物药材丹参根茎粗壮、色泽紫红、品质优良,早在汉代就被医圣张仲景誉为“丹参之首”,后被人们冠名为“裕丹参”,以此昭示裕州丹参之地道。然而,随着人们对此地自然资料的不断开发利用,到上个世纪末方城县境内的野生丹参年储量仅50余吨。也正是此时,方城县开展的为调整农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献计献策活动,为裕丹参复兴带来历史性机遇———一份关于《充分发挥传统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裕丹参产业》的政协委员提案,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紧接着,从本世纪初起南阳实施的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为裕丹参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载体。于是,方城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裕丹参产业的决策,并采取得力措施付诸实施。
无公害仿野生栽培地道裕丹参塑金身
地道的裕丹参,原本为方城县境内野生丹参。要想使人工种植丹参同样地道,并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就需要首先解决无公害仿野生的问题。
从1999年开始,该县有关科研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启动研究和运用工作。他们严格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真参考国际有机农产品开发经验,紧密结合野生裕丹参的特性,将无公害仿野生人工种植丹参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并照此运作:采撷野生种子,建立野生苗圃,繁育优良品系,保持丹参的野生性;选择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60%%以上、海拔260米以上的地域进行种植,保持丹参的适生性和地道性;营造防护林带,恢复植被,阻隔有害物质和病虫害侵入,并一律使用有机肥,保持丹参的安全性和优良性。
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该县无公害仿野生丹参栽培技术研究和运用大功告成。经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测部门检测,该县无公害仿野生丹参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我国《药典》规定标准,其中最关键的丹参酮IIA含量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的2—3.4倍。在2001年国家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方城县无公害仿野生丹参被认定为“名牌产品”,2003年9月,裕丹参又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
实行产业化经营
裕丹参走出尘封
走产业化之路,形成产工贸经济链,是方城县发展裕丹参产业的基本思路。实现这一思路的载体,就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体制,从2001年起,裕丹参种植基地建设屡掀高潮。基地分别建在符合丹参适生条件的12个乡镇,其中地处山区的拐河镇、四里店乡基地建设规模最大。所有种植基地均严格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和GAP要求进行建设,并一律运用无公害仿野生栽培技术。截至目前,全县裕丹参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按现行市场价格销售丹参原药材,丹参的亩均纯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
去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裕丹参产业的龙头企业华丰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诞生。公司设有丹参研究所、基地生产技术部、市场销售部等部门,建有野生丹参优良种系繁育园,药用植物现代科技示范园。公司以无偿或有偿的方式为基地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敞开收购药材,基地指导药农生产并对药农生产进行科学管理,药农确保所种药材符合质量标准。对从药农那里收购的药材,公司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予以消化:其一,发挥销售渠道畅通的优势,将原药材供应给上海、天津、广州、郑州等城市的大中型中药制药企业;其二,利用已拥有的知识产权,开发系列保健品,在初加工基础上委托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生产成品。目前,由该公司开发的“裕丹神”牌裕丹参茶、丹参贡茶、丹参蜜已经上市,丹参浓缩片、调脂调压灵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种植富民,加工富县。复兴裕丹参的根本目的,就是既富民又富县。”该县决策者如是说。在裕丹参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方城县的药业招商引资力度将愈来愈大,以裕丹参为主的药业经济前景将愈来愈好!(乔地)(原标题:裕丹参是怎样走出历史尘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