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北隅的“明道宫”,是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的重要景点;而耸立于“明道宫”后院的“老君台”,则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台”,又名“升仙台”,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是昔时老子“讲学”、“研道”之地。“老君台”的台体呈二十五边形,台高两丈六尺五寸,台底面积七百六十五平方米,一色青砖垒砌,台顶周围立有垛口女儿墙。“老君台”上,建有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其中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元斗拱、内部梁柱为“砌上明造”。要登上“老君台”的台顶,需爬上三十三级台阶。为什么“老君台”的台阶会是三十三级呢?因为古人对“数”的认识与今人不同——他们以“三”为大,“三十三”就是“最大数”。另外,道教认为:“天有三十三层”,并有“三十三层上青天”之说。“老君台”的正殿建在“层三十三”之上,正中供奉着一尊巨大的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境界。故而,世人又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说。
“老君台”上的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高大雄伟,巍巍壮观。登上高台台顶,人们就会心旷神怡,立即生发一种“抱朴宁静”、“清虚自然”、“道通为一”的感觉!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古老、神秘、高耸、雄伟”的古台之上,却别具一格地在一个制作精巧的玻璃“展柜”里,展示着几发锈迹斑斑、经过处理的“日本制造”的迫击炮弹;台上古建筑物的墙壁上,也是弹痕累累
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这里面还真有一段“老子显灵”、“保家卫土”的传奇故事哩。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日,一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从安徽亳州向西开进,直逼鹿邑。当他们行至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头目”命令所部“停止前进”,并派兵前往侦探“军情”。
当时,鹿邑县城内并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巍峨耸立的老君台更显得“鹤立鸡群”,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就非常引人注目。前去侦察的日军士兵返回报告后,进攻鹿邑的日军头目误以为老君台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人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其中还有两发炮弹,射穿大殿山墙,一发落在了老君雕像的腋下,一发卡在梁架上。另外,还有一发炮弹卡在了大殿东侧的一棵柏树的树杈上。
值得庆幸的是,日军发射的这十三发迫击炮弹,竟然是炮炮打“瞎”,一发未响。
可想而知,当时若有一发炮弹爆炸,其后果的严重,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当时老君台大殿后面的“老君炼丹房”尚在,而“炼丹房”中,则被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存满了原本准备做为“防御”之用的黑色炸药,如果有一发打响,即可引起“炼丹房”中的炸药爆炸,那样一来,不但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君台”会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周围的古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掀翻”古城鹿邑的大半个城池。
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军队的十三发迫击炮弹虽然在老君台一发未能打响,但在鹿邑县城的其它一些地方,他们的这种炮弹却是威力极大,厉害得很。譬如: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门楼等较为高达的建筑物,日军都是一炮命中,将其打“飞”于护城河内,使之成为一片瓦砾。据知情人所述,当时日军见发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加之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护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
及至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的“太上老君”,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继而便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在大殿门前,并口中念念有词,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向老君台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
“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纷纷扬扬,远近皆知。
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却流传得很广,也流传得很远,以致成为老君爷的“神灵不容冒犯”、老君爷“护佑鹿邑苍生”的有力“佐证”。据当地的知情人讲述:当年,日军打向老君台而未能爆炸的炮弹,有三颗分别被卡在老君雕像的腋下、大殿的梁架上和一棵柏树的树杈上,它们都“保存”了很久很久,其中被卡在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方才被人取了下来。如今,老君台上的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印痕和依稀可见的弹洞痕迹。
说到这里,这个似乎是“神话”而又并非“神话”的故事,似乎是应该结束了。但是,搜集整理者却又无法让它结束。因为,接下来又发生了与日军这“十三发炮弹”有关的故事。
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来到中国后,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
这位日本老人及其随从人员来到“老君台”之后,首先在“老君台”下东南方向的一个地方,立下了一通日式“和平碑”,碑文为中日文对照的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然后,他便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顶,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词,拜了又拜。
接下来,这位日本老人又诚恳地向陪同他们的中方人员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随行人员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
原来,这位须发皆白的日本老人,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日军炮手”。
但是,据这位日本老人所说,当时他奉“上峰”之命,总共向“老君台”发射了十三发炮弹。而在此之前,我方所掌握的却是“十二发”。是不是这位日本老人年纪大了,抑或年代久远,记忆有误呢?不是的。2002年,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属的古建筑施工队应邀对“老君台”进行修缮。他们在清理地基时,又发现了一枚日制迫击炮弹,由于没有爆炸,不便保管,便移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至今仍留有引爆这枚炸弹的录像资料。这一下,正应了那位日本老人(日军炮手)所说的“十三发”之数。由此可见,老子作为“神仙”,也是特别“灵验”的。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老君爷”为了保护鹿邑的生灵免遭涂炭,使日本侵略者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响。战争过去之后的和平年代,“老君爷”为了“清理隐患”,又“故意”让老君台埋有炸弹的地方“坍塌”,让人们“找到”了尚未爆炸的第十三发迫击炮弹,同样“保佑”了故乡的百姓。(杨东志)(原标题:老君台上的弹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