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姜”也叫做上庄姜,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晋代诗人潘岳任怀庆令时,曾写有“瓜瓞蔓长苞姜杆纷广畦”的诗句。生动的记述了清化姜的分布情况。我国许多地方均种植有姜,可是,尤以清化姜最为著名,古诗曾有咏清化姜的“作帝师兴百代周,寒居表里见吾愁,蛮也最恶桃花瘴,不中怀姜老少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清化姜后,赞不绝口,将其奉为宫廷贡品。
“清化姜”个头小于常见姜,但块大,丝细,色黄、而且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于加工贮藏、远远超出常见生姜,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在市场上往往比同类的产品售价高、销量好,正是看中了清化姜的致富潜力。博爱县大力发展生姜种植产业,从最初的种植地月山镇、柏山镇、许良镇现在已经扩大到全县种植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
在博爱县月山镇花园村,张文军正和老父亲正拿着铲子把今年刚收上来的三万多斤新姜往仓库中搬运。他告诉记者,每年霜降前后,就都是博爱姜农最忙碌的日子,收姜、存姜成为每天生活的重点。张文君:“像俺就是职业种姜的,今年种了7亩,明年打算扩展22亩,明年就能致富咯。7亩产量不高但是品质好,一亩5000斤左右,(一斤)能买两块左右吧,三万来斤七万块钱吧,比打工挣钱。”
一亩姜能卖一万多块钱让张文军尝到了种姜的甜头。往年只有一亩地的他2010年通过土地流转拿到了村里最多的7亩地,把以前种来自家吃的姜扩大成为全面种植。这样一大片姜的种植也让张文军爷俩付出了比其他农作物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张文军说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种姜也是专业化,浇水、灌田统一化。种姜比较麻烦。主要是浇水,浇净水,浇得频繁,像玉米一个季浇两次水就行,姜一季浇25至30次水,三五天浇一次水。它就是管理比较细,抗自然灾害比较强。
每年霜降过后,当地姜农们像过年一样,割肉、买菜、备酒,请亲戚朋友前来帮忙“出姜”。生姜收获后,姜农一般是先把生姜储存到地窖里,到冬至以后再卖。而现在,刚收获的生姜还没来得及储存,就有外地客商来到地头抢购。在博爱县城路边记者看到当地姜农利用便利的地理优势,将刚收获的生姜摆到路边吸引顾客。生姜装在竹篓中,上面覆盖着绿油油的姜梗保鲜,不时有过往行人驻足购买。然而种姜大户张文军则没有把姜拿出去,他说只要在家里坐着就有人上门收他的姜,卖的紧俏的很。
近年来,生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逐年提高,姜农尝到了甜头,从原先仅有三个村种植几千亩到现在全县生姜种植面积达到一万多亩,每亩产量5000斤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五千元元左右。但是当地村民并不满足于靠地吃饭,姜农们还自发注册成立了博爱县月山镇怀姜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姜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结束了姜农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依托当地便利的自然环境,该县还涌现出华侨实业有限公司、绿源姜业有限公司等4家生姜深加工企业,由张天福成立的华侨实业有限公司已经开发出怀姜炸酱、糖姜片、姜晶、姜粉、姜笋、姜芽、姜饮料等30多种怀姜制品,加工后的姜制品身价倍增,成为该县旅游产品的一大亮点。
博爱县西庄村村民吕胜利告诉记者,他原本是博爱县西庄村的村支部书记,退休后,在家和亲戚做牛奶销售生意,效益并不是太好。近几年怀化姜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也让他看到了怀化姜无限的市场前景,于是他凭借着自己对怀化姜的了解,在村里面开了一家姜业食品厂。现在每年销量从第一年的一万多瓶已经上升到二三十万瓶。
近年来,博爱县充分利用当地优良的生产、生态条件,建立了品种优良化、栽培规范化、加工现代化、经营产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格局,形成生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取得了绿色产品认证、怀姜原产地认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
博爱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文娓:“我们县里面为了把生姜产业做强做大,首先在生姜生产这一块,我们从09年开始,凡是农户生姜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的,对他每亩地进行200块钱的补助。在生姜储藏这一块,如果哪一个生姜种植户套要借姜窖的话,我们可以根据他投资的30%到50%给与相应的补助。还有像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这一方面,我们会提供土地、环境方面的服务措施。”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该县的生姜深加工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每年能消化当地生姜100多吨,引领全县30万农民走向致富。(记者赵飞 周林林 通讯员毕晶)(原标题:依托独特资源优势 助民致富“清化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