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义十三香:小诚信中的大智慧
2013/5/21 15:01:0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受益于中华民族“药膳同源”、“衣食同源”的衣钵传承,发源于中原宝地驻马店的十三香调味品,追根寻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十三香真正被大众熟知并食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王守义十三香,
53年前河南开封老人王守义为了维持生活,通过中药香料自制成调味品摆摊叫卖,成为日后十三香集团的前身。王守义的二儿子,现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胜感慨。
粉状的十三香,扑克牌样的包装,几块钱的零售价,说起来真是微不足道,但站在十三香的大仓库里,看着高达10多米的原料垛,不由自主就会感叹:再小的行业也是可以做大的。
“调味品属于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这是王银良的做事之道。
初立字号
1959年,王守义老人迫于维持生计,根据祖传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始创了十三香调味品,沿街摆摊。当时每小包十三香售价仅1 角钱。为了取得信誉,王老先生在加工出售的调味品纸包外面盖上“十三香”印鉴。虽说本小利薄,但由于信誉好,老百姓逢年过节都非常喜爱这种产品。
1969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高潮,农村开始进行所谓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无人敢再经商做买卖,王老先生无奈只得停止了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期,王守义老先生申领了营业执照,租摊位加工销售十三香,从此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不论是寒风严冬还是烈日盛夏,他 从不间断出摊。由于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终于慢慢使人们再次接受了他的十三香。于是,王守义父子开始产生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1984 年末,王银良毅然停薪留职,开始和父亲与三弟一起经营十三香。
王银良说起当时之苦不胜感慨:“父子几人人地两生,当时每小包售价仅1毛钱,有一年冬至,也是最惨的一个冬至,一天仅卖了1块7毛钱。”
调味品扎根于驻马店的几年中,随着十三香产品的销售在地域上的不断扩展。王守义父子为了掌握全国各民族、各区域的消费者的不同要求,并对全国各 地广大消费者的口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经过不断的融合全国各民族、各区域饮食的各种风味、特色,反复试验,使十三香清真调味品的配方完成了专业、独 特、独有调味的最终定型。
随着销量不断增大,1985年初,他们开始设计十三香包装,并正式申报十三香调味品包装注册。1987年1月获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 管理局商标局颁发的注册证。父子三人随之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走上了企业稳步发展之路,并由此结束了中国有史以来长期使用五香粉、 八大味等单一调味品的老格局,十三香调味品也在国内开创了调味品的新潮流。
品牌壮大
王守义老人用传统生意人的勤奋和坚韧为十三香开拓了疆土,此时这个企业并没有止步,王银良接过接力棒开始了品牌壮大之路。
从建厂开始王银良就特别注意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严把质量关,无论是外购材料还是内部生产。
十三香是老字号,配料要求很严很细,技术较强。虽然王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配料工艺,但误差在所难免。为此,公司特别从德国进口了热风循环温 箱,对数十种原材料先烘干再检测。十三香还在同行业中首家使用了电子配料工艺,改变了传统的磅秤配料,有效地克服了产品批量差异问题,产品质量平稳优异问 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十三香对计量、技术数据、生产报表、档案存储、工艺流程采用计算机应用管理,使几百年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成能够连续机械化作业的大 工业生产。
王银良的严格把关加快了十三香前进的步伐。如今的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2000多人,总资产两亿多元,每年上缴国家税金均在 1000万元以上,累计创利税近亿元的大企业。主导产品十三香系列调味品年产400余万件,畅销全国。“王守义十三香”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 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全国重点保护商标”;2001年被中国调味品协会评为“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20强”。
同年9月,王守义十三香被河南省评为名牌产品,被国家经贸委等10部委联合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2002年又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 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产品不仅是河南省免检产品,企业又在全国纯天然调味品行业中惟一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12年王守义十三香被省 工信厅评为河南十大特色食品产业。
十三香以质量创品牌,以质量促发展,同时注重创新和研发,紧随市场需求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公司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建成了多功能高标准的研发实 验大楼成立了研发中心。该中心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4个调味品实验室、原材料检验分析室、理化分析室、微生物检测室、调味品试验室 等多个全方位的配套检验室。
增设特色口味。十三香对全国各地广大消费者口味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不断融合各民族、各区域饮食的风味及特色,陆续研发和推出不同风味的调 味品,逐渐形成了以“十三香”、“麻辣鲜”、 “鸡精”、“包子饺子调味料”、“干货类”为主打品牌的多个系列产品,形成了十三香调味品自己独树一帜的民族风味这样不仅推动了调味品行业的发展,而且赢 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品牌做大了,钱挣多了,谁又能带走,又能吃啥、喝啥,有事做、能做事,就是这一生的最大收获”。王银良把做事当乐趣,十三香是他情之所托。
树大招风
王银良为“十三香”的外观申请了46项专利,并将王守义先生的头像送到国家商标局以“王守义”商标成功注册。此举在全国开了以人头像注册商标的首例,然而市场上的假冒产品仍然防不胜防。
1993年底,河南省内冒出了20多种假冒十三香,商丘、南阳、漯河遍地开花,尤其是豫鲁交界地区,制假者在暗处,打游击,捉迷藏。1994 年,河南省人大通过《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补充规定》,坚定了十三香集团打假的信心。在公、检、法、工商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下,一举端掉豫、鲁交界的两个制 假大窝点,并将制假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成为国内制假者被判刑的首例案件。
“特别是1999年,10家就有9家在仿冒十三香品牌,无论是盒子的颜色,还是上面的‘十三香’三个字,都一样,工商局也没有办法。”
为保护“十三香”特有名称和品牌,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调味品行业协会出具文件,指出“‘十三香’成为 调味品领域一个特有的名称和社会公众知晓的品牌。”1999年、2000年国家工商总局两次下文要求山东、湖南、广西、广东、安徽等省区的工商部门对仿冒 十三香严重的20种产品进行严肃查处,2003年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十三香”为特定名称。
王银良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专门设了打假办这样一个部门,请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就在那儿办公,里面摆了很多从全国各地缴获的仿冒产品,他说,每一盒仿冒产品,都可以说有一个说出来很伤心的故事。
王银良说,十三香尽管是一个小调料,但涉及到千家万户,是“进口”的东西,所以容不得一丁点的马虎,他形容自己这个董事长是一个大办公室主任。
为了打假,他去山东,到浙江,最北到过哈尔滨,最南也到过福建;为了打假,他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费用已超过2000万元。无怪乎王银良说: “十三香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打假打出来的,是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了市场。打假保护了十三香品牌,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使“十三 香”成为社会公众可以信赖的产品。
王银良总结自己的成功时,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一是诚信,二是有事及时办,三是低调。“太能了,中国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诚实而低调, 就叫别人不好意思欺骗你。”实实在在的朴素语言,却道出了小行业中的大智慧,正如他所说,成功有多种渠道和途径,而诚信是所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强基石。(刘晓艳)(原标题:王守义十三香:小诚信中的大智慧)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原经济区新闻网 原文时间:201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