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郑成功:25年光阴留晋江

2012/4/19 12:04:02 点击数: 【字体:

  
    晋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或浓或淡的精彩一笔,还有许多名流也在晋江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足迹。《地理》版开辟“晋江名人地理”栏目,寻访他们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故事。
  
    一个月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晋江有5处涉台文物升级,其中包括安海星塔和东石寨两处。这两个地方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那就是涉台重要历史人物郑成功。
  
    郑成功,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据史料记载,郑成功在晋江学习、生活、战斗的时间前后有25年之久。他收复台湾的事迹不用再冗诉。今天,我们循着他成长、学习、战斗的足迹,去看看他留在晋江这块土地上的印迹。

  郑成功:25年光阴留晋江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郑成功画像。
 

    名人:郑成功(1624-1662年)
  
    籍贯:南安石井
  
    成就: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收复台湾,驱逐荷虏。
  
    留迹: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归来住到晋江,在晋江留下大量足迹,特别是安海、东石两地,更是留下他生活、学习、练兵、战斗的足迹,比如安海星塔、安海报恩寺、东石白沙古战场、东石寨、龙江禅寺等史迹。

  郑成功:25年光阴留晋江

    星塔是郑府仅存建筑

  
    [成长]
  
   星塔是郑府仅存建筑

  
    郑成功在七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晋江。他的父亲郑芝龙在安平建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府邸,紧紧挨着举世闻名的安平桥,小小年纪的郑成功,一回来便住进了那深宅大院。父亲为他请了安海一带见多识广、出类拔萃的人才担当他的启蒙老师。
  
    郑成功除了在家里接受老师的教育外,还经常跑到离家不远的星塔读书。据《安海志》记载,星塔为“崇祯二年(1629年)郑芝鹏建,十六年(1643年)重建”。边长2.4米,高16.6米,层层收分,置瓦出檐,四面做假门,葫芦形塔刹。三层西面嵌郑芝鹏撰《重建星塔小引》碑一方,碑文:“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意为高可摘星辰,含有安海文明可炳星日之意。四层嵌“星塔之塔”刻石。如今,星塔仍存,且保存完好,立于安海成功小学校园内,是郑成功家族在安海所建府邸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现在,它不仅是安海的一处名胜,更成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而星塔所在的坑哈村,还流传着少年郑成功与星塔的传说呢。
  
    话说少年郑成功经常在塔下读书,聪明好学的他,读起书来总是很专心,但是每天下午总会被锣鼓声吵得无法读书。原来,这个村里有个奇特的习俗,每日下午都得敲锣打鼓,这样才会有好收成。郑成功听了很好奇,一问才知,在坑哈村东南方向有一个穴,叫卧牛穴,说是村里的风水穴。可是那只牛卧倒在小山坡,不爱动弹,中午还得午睡,下午日头一晒,睡得天昏地暗不知道醒。乡里人担心乡人的运气会因此跟着睡着,人畜不旺,五谷歉收,只好每天下午敲锣打鼓,将卧牛喊醒。郑成功听了心里想,总是用锣鼓喊牛也不是办法,又花气力,得想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才行。郑成功四处走走看看,就想出一个办法,提议在乡里西南边的山坡建一座塔,下午西照日一到,塔有一个倒影,就像一支鞭,打在卧牛穴上,卧牛就不会再睡了。众人一听有道理,就建了一座塔,来制伏卧牛,从此就不用日日下午敲锣打鼓喊牛了。从此,这个塔就叫醒塔,乡里人叫走音就为星塔了。
  
    故事倒挺有趣,可是却只是牵强附会罢了。建星塔时,郑成功还在日本。故事不过为星塔和郑成功添上几许色彩。
  
    说起来,安海不但是郑成功青少年时代读书成长之地,而且也是他抗清和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基地。他在安海报恩寺与顺治帝所派的官员谈判,二次谈判都破裂,直接影响了他最后与清兵对抗。后来,报恩寺被毁,现今遗址仅存残垣断瓦和一株古榕树。上世纪70年代,由华侨倡议并募捐,新的报恩寺在旧址旁边重建起来,新寺前还镶着一副题头联“报国仰延平在此寺拒清签和约,恩封奉永历想当年得明誓义师”,便是诉说着郑成功与报恩寺的一段渊源。
  
    也因此,郑成功对安海怀有十分浓厚的感情,无怪乎当他收复台湾后,随即把台湾的赤嵌城改为安平城,把热兰遮港改为安平港。两岸双安平,足见郑成功对故土的无限乡思与深切感情。
  
    进入东石镇区,长长的仁和路总是最先进入视线。从仁和西路向左拐,便可见一条路名为“跑马路”。东石寨的理事陈天界老先生告诉我们,这条路的名字是因为郑成功当年骑马来往于龙江禅寺与东石寨而得名的。此时的跑马路并不长,在老街新房的逼仄下,只有一段比较宽敞。当年,郑成功屯兵东石龙下村的龙江禅寺,并在东石寨练兵,因此每天常常要来来往往两地之间,跑马路是当时最快最直的一条通道。虽然后来这条路不再作为兵军跑马行走,可是这个地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并成为现代路名。
  
    过跑马路不远,拐个弯,便可见一长长斜坡,坡下有牌坊,不远便是东石地标式的地方了———东石寨。东石古寨位于东石镇区西侧,濒临龙江,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寨。早在汉武帝建武年,这里便是畲族人聚居的畲家寨。
  
    后来,改为东石寨。
  
    历史上,东石寨由于所处地势高,视野广,又正好跟金门、台湾构成了犄角之势,成为一个军事要塞。不但如此,它更是一个商贸良港,由于东石港港面宽广,港域水深无礁石,水面平静,出入无风涛之险,是得天独厚的良港,为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提供了商贸便利。人们纷纷进行海上贸易,这里的商贸渐渐兴盛起来。明末,郑成功为了反清复台,借助东石寨有利的军事位置,在这里安营扎寨,把古寨作为整军练武、筹集粮饷的基地,所以当时的东石寨又叫做“郑功寨”。顺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清兵大举来犯,郑成功便派叔父郑鸿逵拆安海城又修东石寨,并在寨顶筑有水师训操台,操练水师。现在东石寨上的巨岩上偌大的“丹心”二字,据说是郑成功亲手书写,以激励将士的,后人称此岩为“丹心石”,也称古寨为“成功寨”。
  
    那时候,拆安海城修东石寨,安海城墙的石条被砌在了依山临海的东石寨上,城寨呈长方形,寨内有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当初四面巍峨的寨墙,现在仅存30多米长了。在寨墙左下方不远,能看到两处寨门。东为“得胜门”,西为“镇海门”,这两个寨门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现仅存石门额,其他的是后来重建的。
  
    登上东石古寨,眼前的景色开阔,郑成功的故乡石井便在海的对岸。由于东石寨中高岩突起,上为岩台,是东石最高点,所以四目所及,极尽开阔。陈天界指着寨墙下的民居说,以前这底下全是海水,郑成功的水师就排列在这里。可以想象,当年郑成功站在岩台上,指挥着台下万千水师是何等意气风发。在岩台东侧有石阶可登,而石阶之旁,新建“朝亭”一座,以壮兹岩景观而供游览者憩息远眺。阶侧台旁,便是刻有“丹心”两字的巨岩。
  
    陈天界说,关于“丹心”崖刻,又另有一说,即郑成功举义抗清,并于东石寨设戍防守以后,附近父老乡亲,十分支持,纷纷捐款献粮,以供军需,当地巨商蔡秉元慨捐白银一百万两;当时东石郭岑有一个叫做杨老二的,由于没有钱,只有一头牛给郑成功,郑成功十分感动,于是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谢意,诗是这样写的:“秉元百万献军需,耿耿丹心不却无。更誉沧岑杨老二,家贫愿助一头牛。”现在这首诗和故事被刻于石碑上,就立在“丹心石”的下方,如果你到了东石寨,可要记得去看看哦。 
  
    离东石寨不远,便是龙江禅寺,那里是郑军驻扎所在,现在寺内存有一块石碑,上写“军门界”,据说也是郑成功亲笔。在东石寨南侧不远处,是白沙古战场,那里至今还留有郑成功驻扎的城墙,以及军士所用的武器和饮马石等遗迹呢。
  
    去东石寨那天,我正巧接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的电话,她正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主持人在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拍摄关于郑成功的大型电视访谈节目。当她得知我们在东石寨时,对郑成功留在东石的足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她说,郑成功是从晋江走出去的,而东石寨、白沙古战场,以及龙江禅寺等他当年屯兵练兵的所在,是他强大军团的基地,意义非凡。是的,所以,这里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一个月前,东石寨被公布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原标题:郑成功: 25年光阴留晋江】
 


来源:晋江经济报  本报记者 黄海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晋江经济报 作者 黄海莲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