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记唐代“岳飞”张巡(2)

2012/4/28 16:42:56 点击数: 【字体:

o;食人而战”的问题,有史载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三万人。当然这不符合人的常识,一座三万人口的睢阳城,吃到最后,只剩下四百来人,这难道真能在短短两三月就能办到吗?韩愈也持不同意见,认为是不可能的,并写文章进行考辩。后世也曾有人重论此事,说张巡的军队所食三万不是百姓,而是阵亡的士兵的尸体;人数也不是三万,又说张巡杀死爱妾、许远杀死书童的事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是张巡的妾见情势危急而自杀,许远的书童是忧惧而暴亡,张许二公借机用他们的肉犒赏士兵,作坚固军心的手段。虽然史籍有所夸大,但张巡,因军中缺粮而吃人肉的事总是有的。

    在这里,我不反对,对张巡“食人而战”的谴责,但我却坚决反对张巡的侮辱和谩骂!有的网友因为今天时代的进步,捍卫“人权”的理由,甚至在侮辱和谩骂后提出了“投降说”:“安禄山反叛,主要原因是唐王朝的腐败,因而两者之间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张巡忠于李氏王朝,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张巡没有资格要城内的百姓和张一起 殉葬,更没有权力吃百姓的人肉。这是不齿于人类的禽兽行为。张巡自动投降,叛军未必屠城。至少不会把全城人杀光。 ”

    看见了一个好友的“投降说”。不仅使我想起了另外一种的说法“自杀说”,而这此说的对象却是史可法了,一篇载于光明日报的《明朝灭亡的真相》的,其中说:“史可法和南明一样缺乏战略的远见。在扬州之战中,史可法本身就是缺兵少粮,明明知道既无外援,敌军强大不可胜,城破是迟早的事情,还要作近乎自杀的抵抗。……固然八十万老百姓的死,首先该归咎于杀人者。但是史可法的心中,可曾把这八十万个老百姓当成一回事,考虑过他们的生死呢?在我看来,史可法选择自杀殉国,让手下人献城,并且要求清兵善待百姓比较好一点。这当然是题外话了,在满清的战略来讲,大规模的屠杀是让顽强反抗者害怕,杀一儆百。在史可法看来,全城的百姓都能够死得有气节,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史可法的行为已经是不能够用战略来衡量,当时又不能够全城人投票决定是否要无谓的死守招致报复。如果我是扬州城里的一员,我会怎么想呢。也许我会被史可法的精神感动,我能够无畏于生死与满清搏杀。可是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啊,我每天交税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国家也没有对我很好过,赋税很重,自己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些明朝的士兵,烧杀劫掠,和强盗没什么分别,我和我的家人生命算是早不保夕,听说北方的老百姓过得还不错,清朝的税很轻,只是要留辫子而已,但是起码能活下来,我敬重史可法,可是也没必要一定要自己死啊。难道老百姓连活着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史可法有权利要求全城的人都像他一样殉国吗?崇祯还知道自杀,还知道要李自成“勿伤百姓以一人”呢。这八十万人的死难道没有史可法的一点责任吗?不过与其说这八十万人死在史可法手上,不如说这八十万人和史可法都是死在封建遗毒的手上,历史就是满纸的“吃人”,死在封建思想下的中国人还多得多呢。史可法爱国,自己也不怕死。可是打战不是爱国和不怕死就可以打赢的,军事统帅必须要有军事才能,否则就是对国家和士兵不负责任。战败的过错不是爱国和殉国可以抵消的,今天我们不会去指责他的行为,但是如果还要去表扬他的行为,就难以苟同。毕竟战争的成败决定于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不懂军事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指挥部队,就是失败。史可法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它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但是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任何人。我对史可法,一个字,“敬”。一是敬重,二是敬畏。”
 
    在这里我不禁问,历史到了今天这一步,难道真不再需要有“忠、义、节、孝”了吗?在上面这种逻辑下,那么我们中国人在清朝当初就应痛痛快快的“留辫子”啊,难道非要“江阴”、“嘉定”、“扬州”的满清三屠后,才去“敬酒不吃吃罚酒”的“留辫子”吗?如此的这种逻辑,这不也是说“江阴”、“嘉定”、“扬州”的人民该死啊,谁让你反抗呢?如此,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30万百姓血染石头城。这不也是老百姓该死吗?谁让你抵抗呢?或者,我们是不应谴责烧杀抢掠的侵略者的,反而应该去谴责抵抗者的,如此我们因为打不过日本而就应该丝毫不抵抗吗?就该任其长驱直入的在我中国领土上烧杀抢掠吗?
  
    如此的逻辑,也就不理解岳飞、史可法他们为什么要为那么昏庸的君主效命了,所以他们被称为“愚忠”,如此照他们看来,他们难道不知道能自立吗?像岳飞剿灭的杨么一样,自立为王,甚至可以和金人相勾结。明方孝孺被诛十族,只是为了要对朱棣说一个“篡”字,如此照他们看来,他这样做不也是太不值得了吗? 
  
    幸好,中国千年的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民族大义和道德操守的民族,是几千年前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民族。而今天这种民族大义和道德操守更不会在我们手中灭绝。
  
    针对今天主人公张巡,有人说,安禄山的匪军与唐军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唐军依旧杀人放火。其的如此说,是致杜甫于何地呢?又是致那些坚贞不屈的士人,甚至艺人是何地呢?史载:“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安禄山的匪军所过河南,更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四面数百村县,皆为废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所以张巡的抵抗安禄山的匪军,就是抵抗“祸水东流”。就是避免使江淮的鱼米之乡再现河南地区的悲惨景象。在这里重要的还是唐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体现了代表人民意志的王者之师。在这唐诗中已有大量反映。有人也可能又要说,唐朝不能代表国家,那么岳母在岳飞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是要岳飞报的那个国,我们考量历史不能脱离时代,从春秋时的赵氏孤儿、到陆秀夫先逼其夫人跳海,然后背着三岁不懂事的幼子皇帝,跳海自杀,难道我们不佩服其的尽忠报国的节义,反而要去指责其残酷,虐待儿童吗? 当然今天谴责张巡的“食人守城”,也是应该的,否则时代的进步岂不停止了。 但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时代眼光,去看一千多年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忠义之士,自己自杀前,还要杀光自己一家人,这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考量历史不能脱离其时代。
  
    所幸历史、民间、人民早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仅在其殉难地睢阳、商丘有张巡祠,甚至在很多别的地方民间、人民依旧在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们,
  
    1: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安徽热线:)
  
    2:双忠公 :澄海中山路有一处地方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