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村民自发保护文物 才使墓碑得以留存
记者和教之忠老师来到潘庄村时,已是上午10时,王庆根老人和王永伟已经等候多时。在街头路边的一堆棉花秆下面,王庆根老人挖出了墓碑。由于年久,墓碑上的文字已不太清楚,而且多数是繁体字,读起来十分吃力。
教之忠老师蹲在碑前仔细查看后,肯定地说:“这通碑是真的,碑文和我存的记录基本一致。”接着,通过教老师的现场讲读,记者作了一些记录。
此碑长约2米,厚0.4米,上边从右至左横书有“逝者如斯”字样,碑中央上下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字样,碑右部上方刻有“重竖颍川里六甲司马德操碑记”字样,另起一段第一句为“司马天终丧之理”,后面就看不清了。
碑尾留款:“前代理安徽霍山县知事河南督军署秘书宋庆端撰文。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学士河南实业厅科长宋庆鼎书丹。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季春之月立。”
据教老师辨认,碑文大意是:“司马徽先生是当地的名人,他的祠堂、墓碑现在都被毁坏了,为使其流芳千古,我们这些当地的后人(当地主要几位乡绅)有义务为司马先生重新立碑,让后人纪念他。”
据教之忠老师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有很多文物被砸、烧,司马徽墓冢也没能幸免。当时禹县的文物队曾到这里普查文物,教老师因故没有参加。由于不能保护,教老师就请当地一位文化站的同志为他抄了一份碑文,可不久这通碑就丢失了,从此再也没人见过这通碑。
由于没有物证,当地对司马徽墓冢的保护力度也不够。上世纪80年代初,潘庄村在司马徽墓冢的东边办了一个砖厂,几乎把司马徽墓冢东部与北部的土“吃”光了。
5年前,潘庄村的群众想恢复背阴寺的香火,就发动群众寻找司马徽祠堂及背阴寺、洞林寺丢失的各种碑刻。王庆根老人无意间在距潘庄村10多里的范坡乡的一个村庄找到这通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字样的碑。由于石碑又重又大,王庆根老人就找了七八位乡亲,用马车把石碑拉回了潘庄村。因新寺没建起来,他就把这通碑埋在了地下。这一埋就是5年。
传说故事有不少 增加了神秘色彩
潘庄村的乡亲们听说记者是来了解有关司马徽墓冢的事,就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讲了不少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其中有3件事最有可信度。
一是王永伟讲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砖厂一直在司马徽墓冢东部取土,一天在墓冢东部20米的地方发现一副木棺,在场的群众也不知道保护,就当场把棺材撬开了,里面没有尸骸,却有不少明光闪亮的珍珠、玛瑙,群众纷纷乱抢。可能是因为那些珍珠长时间没见空气,见到空气后,在氧化作用下,很快就自动粉碎了。随后,群众搬走棺材,发现棺材座下面有一条通向墓冢主体的通道,能通过一辆独轮车,而且洞内还有独轮车的痕迹。由于洞内往外冒烟,没人敢下去看个究竟,就把洞给填上了。
二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讲的。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砖厂烧砖。一天晚上,他发现有人盗墓,由于对方人多,他没敢出声。天亮后,他发现墓冢前被人挖了一个深坑,露出两扇大石门,石门有2米多高,石门内往外冒着淡淡的白烟。当天上午,干活儿的群众就把这个盗墓坑给填上了。
三是几个老年人讲的。“文革”时期,为“破四旧”,村里派了五六个成分比较高的人去挖司马徽的墓,而且是从墓顶上开口。没干几天,这几个人不是做噩梦,就是生病,挖墓时只好不停地念叨:“不怨他,不怨我,全是大队干部逼俺的。”但就是这样,这墓还是挖不下去,最后大队干部也不再叫挖了。
墓碑对研究三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王庆根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和教老师一起来到潘庄村东1公里的田野里,在一处凸起的地方,王庆根老人指认说,这里就是司马徽墓冢的所在地。
记者看到,司马徽墓冢所在地比周围稍高,一条村道从墓冢的正上方通过,墓冢右前方的洞林寺已不见踪迹,左前方的背阴寺仅剩两间破房,在一处凸起的孤土堆上单立着。墓冢的东面和北面是已经停产的砖厂。
记者下到深有20多米的坑里,墓冢的主体依稀可辨,几块残缺不全的汉砖裸露在地面上,在冬日的寒风中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据教之忠老师介绍,司马徽的墓冢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期间历经战火和人为破坏,墓冢肯定多次被盗。如果现在要进行发掘,首先要取得上级的批准,这要经过一个过程,比较麻烦。其次,司马徽墓冢经过多次严重破坏,有价值的东西已不多,所以发掘意义不大。但司马徽墓碑找到后,将进一步证明,司马徽就是颍川郡人,他生在这里,葬在这里,这对进一步研究三国人物和三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郡人。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18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37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属于与世无争的闲云野鹤类人物。他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北方战乱时,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且关系甚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曹操欲大用之,可惜他不久病死。【原标题:颍川多才俊 察贤有水镜 ———禹州发现三国高士司马徽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