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之败:同僚背后一刀 老板临危背叛
2012/4/25 14:22:0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强硬的公司组织变革———削藩令一推出,各藩国反应极为强烈,都把变革操盘手晁错当成罪魁祸首,吴楚赵等七国齐反,一致要求杀掉晁错。
外部的压力之外,晁错为人刚直尖刻,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另一名臣袁盎是晁错的死敌,他趁火打劫,深夜前往皇宫,竭力说服汉景帝杀晁错以谢天下,挽回局面。
但真正导致晁错死亡的是老板的不够坚定。汉景帝虽是明君,力图有所作为,执意改变王朝弊病,但自身过于年轻,又刚刚登基,羽翼未丰,就遭遇了七国之乱,危机时刻选择了向挑战者妥协。在内外交迫之下,慌乱之中汉景帝抛弃了晁错,让后者成为了替罪羊。但这依然于事无补,吴楚继续叛乱。亏得大将周亚夫奇兵击败吴国,汉朝廷方转危为安。三个月不到,七国之乱便败局已定。
最终,汉朝的削藩政策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只可惜,最大的功臣和这场组织变革的操盘手晁错却没有等到这场胜利。
老板的惊慌失措
面对大半加盟商的背弃,汉景帝有点惊慌失措,只得硬着头皮和晁错一起派兵应对。
汉朝廷派了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攻击吴楚———这是叛军的主力,派周侯郦寄击赵,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地的各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督齐、赵之兵。从排兵布阵来看,晁错虽早预料吴国必反,但在军事上却没有做足预先准备,在齐国尽反后才被动迎战。
吴王蓄意谋反已久,所以旗下军队众多,达二十余万。其征兵的政策是,以吴王自己的年龄六十二岁为上限,最小的儿子十四岁为下限,符合这中间年龄段的吴国男子全部从军。吴军中还有很多亡命之徒,这些人当初逃到吴国,都被吴王刻意收罗,帮他们躲避汉官府的追捕。因此这批人都极为感恩吴王,愿为其卖命。而楚国的兵力也由吴王一起统领,两军合力,声势更为浩大。吴楚军节节推进,渡过淮水向西猛攻,已深入朝廷控制的肴渑地区。
这让汉景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开始反思削藩政策的得失成败。此前,由于晁错办事风格极为强势,手中又握有弹劾百官的权力,所以削藩这一公司组织变革在他的力推之下,举朝官员除窦婴以外,无人反对。而窦婴之所以敢公然反对,也在于他是窦太后的侄儿,后头有太后撑腰。所以心急的汉景帝此前只顾及到不削藩的坏处,从未深究过一旦实施削藩将面临的危险。
皇帝一旦犹豫,晁错的处境更加危险。因为此前是晁错力劝汉景帝实施削藩,如今的结果是激起诸侯皆反,已影响到帝国的安危和汉景帝的帝位。而七国“清君侧”的巧妙对策,更让晁错成为众矢之的,难以脱身。
同僚的背后一击
而除了对其恨之入骨的各藩国之外,晁错因性格刚直,在朝中也树敌颇多,这使得他更加步履维艰。晁错在朝中最大的政敌便是袁盎。袁盎个性刚直,有才干,被时人称为“无双国士”。袁盎在汉文帝时就是朝廷重臣,资格比晁错还要老得多。他因在处置淮南王刘长事件中的远见卓识而闻名天下。但晁、袁两人一向不和,水火不容,史记里对此描述,“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从私德而言,两人都无过多可挑剔之处,但二人性格非常刚硬,行事风格近似,所以不和也在常理之中。加上袁盎是文帝时的名臣,如今景帝登基,晁错成为第一红人,袁盎自然受到冷落,晁错便更在袁盎前耍威风。
而在政治主张上,袁、晁两人也截然相反。袁盎曾担任过吴相一职(国相虽名为诸侯国监管,但诸侯王骄横,国相几乎不起约束作用),对吴国的现状有过切身体会,心中明白吴王骄横,不久必反。可由于自己身处虎穴,为求自保,每天喝酒度日,不敢把过多的真实情况告诉朝廷,生怕吴王倒打一耙。袁盎由此得以脱身离职返回长安。
一回长安,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便派专人审查袁盎,认定袁盎必定收受了吴王的钱财。袁盎旋即被废为庶人,暂离了政坛。
如今吴国反叛,晁错又重翻旧案,将袁盎作为罪魁祸首,派人去查实袁盎与吴王同谋的罪证。晁错认为袁盎多次收受吴王贿赂,才知情不报,酿成惊天巨祸。不过经人劝阻,加上晁错一时也找不到实证,只好将此事暂时搁置。外患来临,晁错没有同仇敌忾,却一心还想着公报私仇,这小气之举反倒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袁盎听闻晁错追查自己的消息后,立即以庶人之身通过窦婴拜见了汉景帝,要把实情告知皇帝,想把引起七国反叛的罪状全推在晁错身上。由于在削藩上窦婴与晁错意见不同,所以窦婴对晁错也极为不满,此回要帮着袁盎扳倒晁错。
袁盎谒见汉景帝之时,晁错正在皇帝身边,两人正商讨着调兵遣将之事。袁盎向汉景帝表示其有退兵之策,吴楚不久必败。此时的汉景帝正一心惶恐,担心江山不保,听闻袁盎有良策,便迫不及待。而晁错不知是计,也在一旁帮腔,夸赞袁盎必有退兵之计。此时的晁错病急乱投医,忘了袁盎是自己的死敌。
达到目的的袁盎却要求皇帝摒去包括晁错在内的身边所有之人,之后才肯相告。晁错万没有想到袁盎会如此要求,他原本以为袁盎必定会在自己在场的情况下讲出计策。晁错自然不肯退走,袁盎再次要求皇帝清场。晁错更没有想到的是,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袁盎,命自己离场。晁错方才明白来者不善,但事情已发展到超出他的能力控制范围,无奈只得退到东厢门等候。
而袁盎说出的计策是———杀晁错,以谢天下诸侯;尽复诸侯之地,双方和解!
削藩是获得汉景帝赞成而力推的,晁错并无过错,又是前者多年的老师。但此时的晁错已命悬一线,生死全在汉景帝的一念之间了。
年轻老板的背叛
内外矛头全部对准晁错,这对汉景帝震撼很大。
袁盎之所以走险棋,劝皇帝诛杀晁错,是有过深思熟虑的。一是汉景帝年纪刚过三十,执政时间很短,在国事上没有经验,立场上会波动,较容易被说服;二是此次局势非常危险,朝廷已是疲于应付,从目前看来,气势上明显低于叛军。为了急于摆脱困境,年轻的汉景帝必然会选择一种见效最快、代价最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杀掉晁错就是最佳的选择,这对汉景帝来说,诱惑很大。
果如袁盎所料,汉景帝听计之后,默然良久,挣扎过后,说:“既然如此,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此言一出,晁错必死无疑。而等候在门外的他,尚不知自己已被皇帝和政敌出卖。
十日之后,朝廷下令拘捕晁错,送到东市将其腰斩。事出仓促,当时的晁错还是穿着御史大夫的朝服,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没有定罪,没有审判,晁错终成了自己力推的这场组织变革的牺牲品。
但晁错虽死,吴王并不罢兵,汉景帝派袁盎前去和吴王和解。此时,吴楚已攻到梁国一带,锋芒锐不可当。吴王自称东帝,要与汉景帝并驾齐驱,当然不肯屈居江南一隅,所以对汉景帝伸来的橄榄枝置之不理。晁错白白惨死,汉景帝后悔莫及,这才明白吴王的野心,只得决意尽灭叛敌。
而后,由于汉景帝的兄弟梁王阻击得力,吴楚叛军止步于梁国一带;不久,汉朝名将周亚夫奇袭吴楚粮道得手,吴王缺粮,慌乱败走,逃入东越国。后汉朝廷以利相诱,吴王被东越国所杀。再往后的半年时间,齐地的四王和赵王也被轻松击败。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场蓄谋已久的七国叛乱起于正月,到了三月,便已败局已定(六国皆在三月败亡,唯有赵国多撑了些时日,但无关大局)。如果汉景帝稍有点耐心和信心,那么晁错应该能活着等到这场胜利。
赢了改革输了自己
平乱成功之后,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土地,吴、胶东、济南等国全被取消,州郡尽归朝廷所有。汉景帝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日后改称为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并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这些措施一到位,王国的地位已与郡县无异。
后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国的势力进一步缩水,已不能对朝廷造成任何实质性威胁。
经此七王大乱,汉公司削藩成功,几乎收回了所有加盟商的权力,对内部全部实行直营,公司实力也由此蒸蒸日上。可削藩虽然成功了,但那个付出最多的人———晁错却不能死而复生。正如晁父所言,“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只要再给晁错三个月时间,他就能看到胜利,并成为这场组织变革最大的功臣。可胆小心急的老板却没给他这点时间。从晁错的悲剧来看,作为职业经理人,在公司内部推行大的变革时,一定要想清楚:老板已有了变革的魄力,但他是否还具有接受挑战、承受压力的耐力呢?如果跟随的老板没兼备这两者,一旦遇到大的危机,难免不就会成为晁错式的替罪羊。【原标题:晁错之败:同僚背后一刀 老板临危背叛】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