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箕子:“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2012/5/3 11:12:14 点击数: 【字体: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他为人正直且有才能,官至太师,辅佐朝政。佐政之时,他见到商纣王进餐时用象牙筷子,就感到商朝的前景不妙。他慨叹:“用了象牙筷子就会想用玉做的餐具,用了玉碗,里面就不能放粗茶淡饭,一定会想吃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出行的马、居住的宫室也必然跟着升级。奢侈腐化的风气一蔓延,国势就很难振兴了。”

    箕子的推断一点都没错,商纣王越来越奢靡,他旦夕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商纣王的哥哥微子是一个贤人,他劝谏商纣王,商纣王不听,他就辞官离开了朝廷。箕子继续劝谏商纣王,商纣王依然不听。有人劝箕子也离去,箕子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后隐居,经常鼓琴以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商纣王见此,以为箕子真疯了,就将他囚禁起来。

    后来,周武王灭商建周,下令释放箕子,并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向周武王详细地阐述了明君治理国家的原则、方法。因为箕子曾是商朝的贵族,不愿做周的臣民,“武王乃封箕子与朝鲜,而不臣也。”

    就这样,箕子带着一批商朝遗老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教化那里的百姓,朝鲜半岛的文明历史由此开始。直到今天,朝鲜平壤尚存箕子陵。据说今天的朝鲜人喜爱白色的风俗,即是商代尚白之遗韵。

    到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箕子庙撰写碑文,用“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高度评价箕子。他说:“伟大人物立身处世之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正义,为此即便承受危难也在所不惜;二是建立法度,将治理天下的正确理念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推行仁德,教化百姓。殷朝贤人箕子就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

    接下来,柳宗元就围绕着“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这三条展开文章,评述箕子。他说,在商纣王统治之时,大道背弃,政治混乱,正直人士的言论完全不被采用,像比干那样拼死进谏,确实是一种“仁”了。但是,这种做法对自己和国家都没好处,因此箕子不这样做。箕子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适应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这便是箕子坚持正义、敢于蒙受危难的品行啊。等到周朝建立,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安定的生活,箕子便向周武王献出治国的正确理念,他由此成为圣人周武王的老师,周朝的人们因此能够顺应天地的常理以建立伦理道德。等他到了封地朝鲜,就又在那里推行道义,教化百姓。一般的圣贤,具备三条中的一条就够了,而箕子竟然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多么难得!

    箕子有“中华文化第一子”之誉,原因就是他的思想上承大禹,下启周公,是后来儒家文化的前驱。正因如此,柳宗元才用“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的这样的三条圣贤标准来赞誉箕子。可惜的是,今人对箕子竟然有些陌生了。【原标题:箕子:“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