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的才情(3)
2012/5/4 9:23:3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卫人没有做出任何抵抗就趁着夜色弃城而逃。
狄人此时不废一兵一卒,就攻占了卫国国都,当他们进入卫国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了,便派兵追杀,大家想想看刘备携民过江的场景,当时卫国的情况和这个场景差不多,老百姓携家带口也跑不快,很快被戎狄追上,在黄河边上一场惨痛的屠杀开始了,卫国又一次被打败。
这场战争中,卫国的士兵和百姓的具体死亡人数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有一个数字清清楚楚的记录在了《左传》中,那就是从卫国国都跑出来并成功渡过黄河幸存的人数只有七百三十人。
我想用任何的什么血流成河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这场战争的惨烈都是苍白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用数字量化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科学。我想说,只有用数字量化的死亡,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此时的许穆夫人百感交集,面对自己的母邦遭逢大难,甚重乡情、多愁善感的许穆夫人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许穆夫人悲愤之下,写下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载驰》,全诗如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秭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还是用余冠英先生的解释吧。
“马儿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许穆夫人对卫国亡国的焦急和悲痛心情外,还有就是对丈夫许穆公不予援手施救的一种愤怒,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当时对于卫国的援助的国家中确实没有许国的身影。
这可能就是刘向在《列女传》中做出那样马后炮式分析的主要原因,其实就当时的形势考虑,在黄河北部的卫国,共国和滕国都因为这次戎狄的进犯而灭亡,为什么唯有许国没有事呢?我刚才说过,许国与卫国只差不到二百公里。
只有一种解释,许国当时和戎狄是同盟国。所以,许国面对卫国的灭亡选择了不作为。
许穆公不作为可以,可是许穆夫人可是不依不饶,从《载驰》这首诗中我们就能看出许穆夫人对于许国这种对于自己母邦不管不顾的愤怒。
一般女性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是许穆夫人很是洒脱,她选择了离开。
许穆夫人带着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奔卫,共赴国难。当然在离开的时候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甚至有人认为,许穆夫人根本没能离开许国。
《毛诗序》上说:“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按照当时周的礼仪出嫁的女儿只有给父母奔丧方可回娘家,照这种说法许穆夫人很有可能没有离开许国。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是许穆夫人动身往漕,途中遇许国大夫的劝阻,被迫返许。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载驰》的诗中很明确的说:“言至于漕”,很明显此诗是许穆夫人到达漕邑后所作。孟子曾高度评价许穆夫人,认为她背“义”返卫。
我想无论是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还是君子教条,都是不可能阻挡一个有着真正爱国情怀的人回到自己的祖国。
此时的形势已经摆在了北方诸国的面前,戎狄之患已经成为了北方诸国的最大敌人,所以北方的各国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
先是许穆夫人的二姐夫宋桓公,在黄河对岸迎接卫国、共国和滕国的难民共五千余人。
这些人组成了临时政府,当然,国不可一日无君,过渡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出新的领导人,卫国人深切的感受到做国君的人,人品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考虑让被宣公谋杀的太子伋的后代坐君王,没想到伋的儿子也早就死了,卫人又想立替兄赴死的公子寿的后代去作君王,但是找来找去才发现,公子寿死的时候年龄并不大,并没有留下子嗣。太子伋还有两个同母(夷姜)所生的弟弟黔牟、昭伯(宣姜的第三任丈夫),也已经早死了。
卫人们找来找去,发现能和太子伋扯上直系关系的儿子也好,弟弟也好,都死了。没办法,只能把昭伯和宣姜的儿子公子申立为君王,也就是卫戴公。
卫国很快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援,齐桓公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镇守曹地,保护了卫国的流亡政府,另外还赠与了卫戴公和他的夫人很多礼物,以示安慰。两年后,卫国在众多诸侯国的帮助下,在楚丘重建都城,周天子重新把这块土地封给了卫国(《左传.僖公二年》:“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
就当时的卫国而言,虽然复国了,但是厄运好像并没有结束,卫国王室就像被下了诅咒一样,卫戴公也很快就死了。
还好,卫国此时还有一位公子健在,他就是宣姜和昭伯的二儿子公子毁,公子毁因为卫国的内乱所以一直在舅舅家齐国避难。
这时侯,公子毁被立为君王,也就是后来的卫文公,卫文公终于结束了卫国几十年的宫廷内乱,各种史书对卫文公的评价都不错。
《左传》说他:“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史记.卫本纪》记载:“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
卫国在卫文公的领导下重新振兴。卫国在诸侯国中渐渐恢复了地位,后来为了躲避戎狄,卫国又从楚丘又迁到了帝丘(今天河南省濮阳),这样卫国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到公元前254年才被另一个魏国所灭。当然这只是后话。
对于没有出兵救援的许穆公,在卫国遭难的四年后,在与齐桓公共同讨伐蔡国的路上,抱病而死,此时许穆夫人有没有回到许国,她的归宿如何,我们无从考证。
许穆夫人不惜自己的安全毅然归国的行为,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恐怕也只有这样的决心才能写出这样被人们传唱千年的诗句。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是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令人感动非常。
我一直在问我自己,许穆夫人的才情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她能写下千古传唱的名篇?借许穆夫人这个疑问,正好和大家讨论一下,大文学家是怎样诞生的这个话题。
我一直在公司义务为我的那些小外甥小侄女们辅导作文(我同事的孩子们),我的同事问我,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孩子写好作文?用不用特殊的训练?
我告诉他们,写出好文章需要阅历,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还有就是EQ要高,能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当然没有必要去逼天真无邪的孩子硬写出大人似的文章来。
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