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知命周武王
2012/5/2 15:46:4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周武王姬发先生讨伐商纣王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试探性的,看看天下是否归心,然后在第二阶段才真正实施了大规模攻击。
事情发生在周文王刚刚去世之后。关于时间问题,《史记》中的《殷本纪》与《周本纪》记载有所差异,《殷本纪》中说周文王去世之后,姬发先生就开始第一次试探性的到了孟津,而《周本纪》里则把这个过程弄成了一个连续剧,先是用太公望——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姜子牙——为太师、周公旦为辅佐,然后接着配置自己的势力与力量,等到两年后一切都差不多的时候,才“观兵”于孟津。
这次其实是一次明目张胆的试探,按照后世“问鼎”的典故,实际上是看看当时的中央政权是否还有抵抗的能力,以及自己这一方动员力有多大、支持者有多少。姬发先生所找的理由是祭祀,祭祀周文王的坟墓。但周文王的坟墓所在地名“毕”,古代二十八星宿分野,“毕”星的意思是主兵戈之事,所以,两件事其实是和在一起做的。而姬发先生对于这次试探的结果应该说是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
满意的一方面是他在自己的主战车上树立了他老爹姬昌的神主牌位,这其中是有深意的,主要是看自己这方面是否能依靠老爹的庇荫,得到多数诸侯的拥护。果然,因为是以祭祀为名的“观兵”,各路诸侯纷纷借着祭祀周文王的机会来表示一下。
这里要插个题外话,每当天道有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某些异象来隐约告诉大家一些预兆。这次姬发先生借着祭祀而观兵、观天下诸侯之心,也有几种异象出现,首先出现的就是白鱼跃舟—— 一条白色的鱼自己跳上了姬发先生的船,《封神演义》里说姬发先生打算把这鱼放生,而司马迁就没把姬发先生当做环保主义者,直接就说他把这鱼当做了祭品。关于鱼自己跳上船的事儿其实真没啥大不了的,小时候我在圆明园划船还碰到过,后来也是拿那条倒霉的鱼做了祭品,祭了我的五脏庙。
其他的异象还有几种,大致的意思通过后世的附会解释,都是说明天命已经开始要发生转移了,但这个天命并未在当时就发生转移,所以当赶来会盟的八百诸侯一致要求伐纣的时候,姬发先生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从而只是观兵、结盟,最终并未马上开始攻击。
这里当然有原本就只是试探的因素在其中,有可能并未准备好直接攻击中央政权,但也有一个因素可能更重要,就是当时他并未自立,而是在战车上奉立着那时候还称为西伯的姬昌的神主,自己只是自称为“太子”。虽然诸侯都过来了,是不是只是他老爹的面子,他可能还有点拿不准。于是他对撺掇他直接就从这里出发去伐纣的人说,你们这帮人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是时候。
什么时候是时候?两年以后。两年之后,姬发先生看着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的重臣都到自己这里政治避难了,觉得“天命”这个时候已经到来,于是以自己的名义向诸侯发出号召,再次大会诸侯于孟津。这次虽然依然尊奉他的父亲姬昌的名字,但已经不自称太子,而是直接以“话事人”的身份召集诸侯训话:“现在殷纣王这厮听信妇人之言,败坏纲常啊,居然制作靡靡之音,使得他祖先的音乐都没有了,这如何使得?现在我要代天讨伐他。”听着这事儿比后世***的玫瑰战争都浪漫,竟然因为靡靡之音的问题而讨伐一国的君主,音乐的威力可谓大矣。
实际上这是一个伪造的简体版,纣王是这位商朝最后的国君死后的谥号,意思是说他“残义损善曰纣”,当时姬发先生还不会这么称呼他。而且这个版本居然谈的是音乐问题,拉扯上的依然是千古替罪羊:妇人,可知不是真正的版本。
据说这篇叫做“太誓”的造反宣言是这样的:古人说的好,母鸡不能打鸣,母鸡打鸣就天下大乱了。现在殷王居然放任自己后宫的母鸡打鸣——不对,是放任妇人干政,弄得朝纲紊乱、天下怨声载道,今天我代天行罚,各位兄弟要并肩齐上才是。我这里兵多将广、如狼似虎,现在已经摆开了阵势,如果谁不奋勇上前厮杀,老子就宰了你(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于是,会合其他诸侯的战车四千乘,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准备开战。当时姬发先生的本阵兵力为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车战一直是当时主要的战斗手段,虎贲是指主力军,而甲士则是指一般的士兵。这里有个数字上的疑问:为什么一共有四千乘战车的大军当中,只有三百乘战车的姬发军队是主导?
道理很简单,战车这种东西基本是贵族作战的工具,天下诸侯当中能够有三百乘的就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了,只有个十乘、数十乘的诸侯大有人在。史书上说八百诸侯汇聚孟津共同造反,要是按照这个数字除以目前的战车数,其他诸侯平均下来每家就只有不到五乘。即使没有那么多诸侯的话,这个数字乘以十,每家也不过是五十乘,与姬发本阵的兵力还是相差很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姬发能够成为造反领袖的原因了。
就要开打了。【原标题:听天知命周武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