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周武王是周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是周王朝第一个真正称王的统治者,与秦王嬴政都是统一华夏、消灭诸侯、拿下天下的高手,尽管前者称王、后者称皇帝。称皇帝的王朝只存在了14年,称王的周王朝则存在了800多年(尽管东周时期已经几乎名存实亡了,但总比秦王朝——这个周王朝的继承者要长寿得多得多吧。不管怎么说,周王朝都应该是一个有清晰记载以来寿命最长的王朝)。这两个开国帝王在管理手法上有何异同,如何影响了王朝的持续呢?
周武王:用软文化加固硬制度的先驱
从历史上的表现看,周武王攻克朝歌、取代商朝的时候,心理优势并不是很强,因为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用系统武力推翻被认为是正统天子的一次革命,有点叛变的意味。当初商汤取代夏桀的时候还不是下取代上,此次则是诸侯取代天子。因此,周武王用“天命”这个借口取商而代之,这可以获得受商暴虐统治臣民的共鸣和支持,但并不能确保周朝会自然的成为一个比商朝统治者管理更良好的王朝。
好在周武王像他的父亲一样,是个比较谦虚的人,不仅向先父的老师姜太公请教治国治军之道,而且多次向箕子聆教治国方法。
周文王十三年,年轻的周武王姬发来到箕子的住处,很苦恼地说:“先生,我都这样的年纪了,父王一天天老去,可是我却不知道如何治国!真的很惭愧!”
箕子笑道:“有了您这样的心境,实际上就可以治国了!”
姬发苦笑:“先生笑我?!”
箕子正色道:“岂敢?!治国之道首先就是恭敬!”
接着,他谈到:“恭敬地做好五件事是明君的基本要求!”
姬发眼睛一亮:“哪五件?”
“五件事:一是仪容,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虑”
“具体的该如何做呢?”
“真正的明君,仪态要谦恭,言论要不偏不倚,观察要透彻,听闻要广博,思考要通达。”
姬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箕子严肃的说:“这还不够!”
姬发忙问:“那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
箕子说:“更重要的是理解为君的法则!”
“什么才叫为君的法则!”
箕子细细道来:
“要保持君权的稳定,君主应该关注以下的事情:不能让百姓结成邪党,更不能让百官私相攀附,只能维护君主的权威。特别要学会发掘、任用民间的能人志士,打击违犯法度的各种人等,如果罪过不是很大的,尽可能的原谅他们。要严格管理这些拿着厚禄的高官,他们是民众的榜样。如果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管理,他们还会无事生非。作为君主,要不偏不倚,遵守王法,不私行偏好,才能使王道宽广。同时,君主还要不断的宣扬王道、教导民众,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天下。
一句话:天子只有成为臣民的父母,才能成就天下的明君!”
大概是“父母官”就是这样来得吧!
周武王对于这番话很受用,在攻下朝歌、灭掉了商朝后,亲自将箕子接来做自己的老师。
当然,另一位老师更不能忽视,那就是姜尚姜太公。
姜太公是文王的老师,文王去世后辅佐周武王,周武王对他非常尊敬,据小说家言称其为“相父”。
正是这个“相父”对于武王成就大周王朝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这不仅仅体现为整个对商朝的战争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着首席军师的角色,据说在团结其他诸侯并鼓动他们尊姬发为王朝之主过程中也充当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当时,纣王暴虐,诸侯人人自危,又恨之切齿,周家诸侯一呼而群应!【原标题:周武王与秦始皇:天下打下来不一定做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