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最有资格称得上母仪天下的大唐皇后

2012/5/11 9:35:15 点击数: 【字体:



    长孙氏在后人的心目中之所以能成为皇后的楷模,李世民夫妇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其主要原因不仅是长孙氏能够在政治上尽力辅佐李世民,更是因为在生活上,他们的伉俪情深也足以让后人感动。
  
    大约在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患上了“气疾”(呼吸道疾病),将近一年都没有痊愈,长孙皇后一直守候在李世民身边,日夜悉心照料。由于担心李世民的病情不能好转,所以此时的长孙氏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她把一包毒药藏在了衣带中,对亲近的侍女说:“皇上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我绝不独自求生!”(《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而更让人感动的是,长孙氏自己其实是一直抱病在照顾李世民的,因为她本人恰恰也是从小就患有气疾。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氏陪李世民一起上九成宫避暑养病。有一天下半夜,柴绍等人突然上山,向李世民报告了一起突发事件(具体是什么事件,史书无载)。李世民大为震惊,当即全副武装到前殿询问事件的详情。长孙皇后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即带病跟随,左右极力劝阻,长孙皇后却说:“皇上如此震惊,我岂能心安!”
  
    或许是因为这次半夜出宫感染了风寒,再加上紧张和焦虑,长孙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从此一病不起。太子李承乾建议母亲说:“所有该服用的药物都用过了,您的身体还是没有好起来,不如奏请父皇大赦囚犯,同时度化一些人出家,也许可以得到冥福的庇佑。”
  
    长孙皇后不以为然地说:“生死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改变。若行善一定有福,那我从没做过坏事,又何必担心?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大赦’是国家大事,而佛法是异国之教,对政治不见得有什么助益,何况皇上从来也不信这个,岂能以我区区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之法?假如一定要照你的话做,我还不如速死!”
  
    可李承乾没有听从他母亲的话,还是认为自己的办法肯定有效,可又不敢上奏皇帝,只好私下去找房玄龄。房玄龄转而上奏李世民。李世民也觉得未尝不可一试,于是准备大赦。长孙皇后得知后极力反对,李世民最后只好作罢。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重不治。弥留之际,她给李世民留下了这样一些遗言:
  
    第一,要求起用房玄龄:“玄龄事陛下久……苟无大故,愿勿弃之。”
  
    第二,再次强调不要让自己的亲族掌权:“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第三,要求薄葬:“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第四,最后的谏言:“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讲完这些,长孙皇后取出一直藏在衣带中的毒药,最后说了一句:“臣妾在陛下卧病的那些日子,发誓以死跟随陛下,绝不像吕后那样!”(西汉的吕雉在汉高祖刘邦死后,打击刘姓宗室,极力扶植外戚,擅权揽政,历时八年,史称“吕氏之祸”)。
  
    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前曾经编纂了一本有关古代妇女言行得失的书,共三十卷,名为《女则》。但她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并不是想以此博取声誉,所以一直叮嘱宫人不要告诉李世民。直到她去世后,宫人才把这本书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睹物思人,泫然泪下,悲恸不已,对近臣说:“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长孙皇后的早逝对李世民而言都是一个莫大的损失。晚年的李世民之所以在政治上和生活中都犯下许多错误,未能做到“慎终如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无魏征的犯言直谏,内无长孙皇后的拾遗补阙。假如长孙皇后能够伴随李世民走得更远一点,共同走完人生岁月,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千古一帝的形象一定会更加完美,而贞观的历史无疑也会更加璀璨!【原标题:最有资格称得上母仪天下的大唐皇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和讯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