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1年11月14日,是冯玉祥六十华诞。冯玉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虽说有职无权,毕竟德高望重,各大军政要员纷纷要给他祝寿,冯玉祥则以“抗战时期一切从简”加以拒绝。他以“国难当头,概不受贺”为由,外出避寿,并作“丘八诗”《六十岁的小伙子》一首自勉。时至今日,仍流传着冯玉祥避寿的不少传说与轶闻趣事。
作自寿诗《六十岁的小伙子》
冯玉祥临六十岁生日之际,作“丘八诗”《六十岁的小伙子》一首自勉,刊登在1941年11月14日《新华日报》上。诗曰:
我们的主人,是全国的老百姓。他们是筚路蓝缕,真正的贫穷。他们无论怎样的痛苦,还是供给我们衣食住。饮水要思源,自己要问问自己的良心。方才是六十岁的小伙子,怎么能说是寿?应当赶快努力,去报告主人们。使他们有了好的吃穿住用,那方是尽了抗日公仆的本分。
这日,冯玉祥确是实践了他在《六十岁的小伙子》诗中的诺言——以“国难当头,概不受贺”。
中共领导人及周恩来的祝贺
冯玉祥生日的这一天,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伯渠等都向冯玉祥发电报祝贺。周恩来则撰写了《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刊于当日《新华日报》二版,文章赞冯玉祥擅练兵。西北军成为当世之雄:赞冯玉祥好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值得学习;赞冯玉祥的“丘八诗”写得好,嬉笑怒骂皆文章:赞冯玉祥肯作诤言,尤其是对最高当局领袖人物。文章说先生今届六十,犹自称小伙子,国家今日尚需先生共济艰难,为民请命,为国效劳。
周恩来《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文曰: 焕章先生六十岁,中华民国三十年来。单就这三十年来说,先生的丰功伟业,已举世闻名。自滦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持御侮,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其中,尤以杀李彦青,赶走溥仪,骂汪精卫,反对投降,呼吁团结,致力联苏,更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正是先生的伟大,这正是先生的成功处。
避寿传说
冯玉祥为了实践自已“国难当头,概不受贺”为由,外出避寿。时至今日,重庆仍流传着冯玉祥避寿的不少传说与轶闻趣事。 冯玉祥六十岁生日之际,他究竟去了哪里呢?
【传说 一:到乡下体察 “国家主人”——农民的生活】
原来冯玉祥曾到乡下体察 “国家主人”——农民的生活去了。当他路过兴隆店时,看到三个十三四岁的穷困孩子,担着大捆的木柴去卖。三个小孩又饿又累,汗水直流,柴捆压得他们已经直不起身来。冯玉祥向大一点的一个孩子问明了情况说:“人上车,柴也装上。 ”孩子们想不到有这样的好事,乐呵呵地上了汽车。到了集市上,三个孩子跳下车,冯玉祥叫他们不要忙着走,他拥抱着三个孩子照了一张相。
【传说二: 去璧山“同文中学”,与师生一起过生日。】
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寇战火,大中小学纷纷内迁,璧山一时文人云集,文风大盛。1938年,“同文中学”从江西九江迁至璧山丁家坳(今丁家镇),冯玉祥时任“同文中学”名誉董事长,因此常到璧山视察。
1941年的10月,一辆黑色小轿车载着冯玉祥和他的二儿子冯富国,从丁家坳北门一直开到同文中学校门前。冯玉祥早就说要来学校看看,学校也一直期待着他的到来,当地人也很想一睹这位名将的风采。他此次来同文中学,并不是为了视察学校工作,他是特地赶来“避寿”的,因为第二天就是他的六十大寿。
学校训育主任钱碧澄,是安徽芜湖人,自称与冯玉祥副委员长是安徽巢县老乡,他得知冯玉祥此行的目的后,便把消息透露出来,倡议全校师生给冯玉祥将军一起过生日。 没想到,这一天又时逢同文中学七十五周年校庆。同文中学全体师生集合在礼堂——也就是教会的礼拜堂里,为冯玉祥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祝寿大会。
冯玉祥坐在台下第一排,身材又高又大,学生望着他的背影,像一座铁塔似的矗立着。校长再三请他上主席台就座,并向全体师生致词:“今天是我们同文中学七十五周年校庆,又是冯副委员长的六旬华诞,真是金风送爽,双喜临门呀!我们大家向他祝寿!请副委员长训话。” 冯玉祥的嗓门很大,声如洪钟,话一出口,震得礼堂嗡嗡作响,他说:“诸位不要叫我冯副委员长,叫我老冯好了。国难当头,日本鬼子还在加紧侵略我们,个人的寿没什么好祝的,60岁不算一回事。”接着,他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吟诵了自寿诗《六十岁的小伙子》:
方才是六十岁的小伙子,怎么能说是寿?!
应该赶快努力,去报答主人们,
使他们有了好的吃穿住用,
那方才算尽了抗日公仆的本分。
他念完自己的“丘八诗”后,又勉励同学们道:“希望同学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15岁当兵,读书识字都是在军队里学的,学起来十分艰苦,你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啊!”
讲完话后,同文中学的校长出面,准备以全体教师的名义在饭馆包酒席,作为向冯玉祥献寿的寿筵。冯玉祥坚决不同意,他说是要吃酒席可以,但有两条:一是节约,二是由他付钱,否则他便辞谢不就。当天中午,他招待教师吃饭,晚上又招待学生吃寿面,全校高、初中各3个年级学生近300人,在操场上摆起10多张桌子,几挑大桶装着杂酱臊子,一盆盆水面端上来,学生自挑自舀,吃了一顿最开心的“过桥面”。
晚上在礼拜堂举行联欢晚会,冯玉祥在台上演唱他自编的《打柴歌》:“明明哟上山去打柴,百斤柴草百里路,我等那读书哟,怎敢偷闲……”
同学们也演了不少节目,大都是一些抗日救国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打回老家去》等,偶尔唱点抒情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你》等,有两位同学在演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得极富感情,流着泪唱完,全场一片唏嘘之声。
在丁家坳避寿一周中,冯玉祥常到各处走走,嘘寒问暖,了解民情。一次,他乘车从璧山来凤驿回丁家坳,看到一个小孩挑着柴吃力地走在公路上,立即叫停车,连人带柴送回家,并给小孩一些钱让他贴补家用。
【传说三:去缙云山避寿】
1941年冯玉祥六十寿辰时,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虽说有职无权,毕竟德高望重,不仅各大军政要员纷纷要给他祝寿,连蒋介石也不例外。抗战期中,蒋介石与冯玉祥有着甚为微妙的复杂关系。听说蒋介石也要来为他贺寿,冯玉祥却早早跑到北碚缙云山去避寿了。为表其胸襟和志趣、作风与为人,冯玉祥便在山中写下一首《六十岁的小伙子》丘八诗,以自寿自勉。
在南开中学吃剩馒头
抗战时,重庆的中学数南开中学最有名气。学校的师资和设备都比其它中学好,校址又在文化氛围最浓的歌乐山下沙坪坝,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因此,在重庆的军政大员、富商名流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该校读书。一时间,该校的公子哥儿娇贵***如云。
一次,张伯苓请冯玉祥将军到南开中学作抗日救国的演讲,冯将军欣然受邀。这天一早,张伯苓就率全校师生在校门口迎接。但开会时间就要到了,还没见冯玉祥驱车前来。张校长连忙打电话问冯玉祥办公室,秘书说冯将军走了好久了。
一会儿,一个学生来报告:“还是没见冯将军来。只有两个大兵在学生食堂吃同学们扔在桌上的半截子馒头。”
张校长忙问两个大兵的模样。学生说:“有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穿一套旧军服。”张校长心头大惊:这一定是冯将军!急忙跑到食堂,果然看到两个大兵坐在饭桌旁手掰馒头吃。
原来冯玉祥离南开中学校门老远,就看到学生们排着队,拿着彩旗迎接他。他一贯反对国民党官僚讲排场的作风,就故意不走正门,从后门进了学校。走到学生食堂,看见桌上堆着很多吃剩的半截馒头和一堆堆的馒头皮。冯玉祥非常痛心:国难当头,前方将士缺衣少食,弹药不足,乡下农民吃糠咽菜,重庆街头乞儿成群,而达官贵人挥金如土,这些公子***学生又如此娇气浪费!
演讲会开始,冯玉祥走上讲台,手一招,护兵把一大包东西送到台上。台下的学生老师翘首相望,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大堆剩馒头!
张校长站起身说:“同学们,这些馒头,都是我校学生扔下的……”他语气沉痛,说不下去了。
冯将军接过话说:“学生食堂浪费太大了,大半个大半个的馒头随地乱扔,桌上地下馒头皮一堆一堆的。这种公子***的习气,以后坚决不许存在!古人都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你们却把这一条忘了,实在令人痛心哪!”
接着,冯将军讲了抗日的形势,批判了国民党极右派对日不抵抗的卖国行径,讲明了不抗日国必亡的道理。精彩的讲演,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原标题:冯玉祥六十华诞趣事】
来源:歌乐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