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8月9日,恰逢伟大的文学改革家欧阳修逝世940周年。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承上启下的文坛巨匠,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在文学、史学、政治改革等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人其文的深远影响已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的名篇《朋党论》、《秋声赋》、《醉翁亭记》等至今仍是做人与作文的典范,而“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名句更是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时隔近千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华文化复兴的盛世,欧阳修的文史经验对我们有着怎样的镜鉴,其为人为文之道对现实有着哪些启迪?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对欧阳修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后世与当下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的探寻。
文坛领袖——打破传统的革新
考察文化发展史,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大凡在历史变革中影响巨大的人物,都不是某个行当的单一从业者。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文化巨匠,得力于自身丰富的学养与历史机遇的契合。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也不是政治活动家、经学家、史学家、或别的什么头衔的简单叠加,他是勇于质疑和突破传统的文体革新家,是在文学、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文化宗师。
位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虽然从政前期仕途坎坷,也因两次直言上书被贬,但欧阳修在政坛上几次官居要职,后期仕途更是峰回路转,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高位。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其革新文风与政风带来得天独厚的便利。他利用掌握的权力和话语影响发起了第二次古文运动,通过改革考风,提倡平易通畅的文风,奖掖后学,为僵滞陈腐的文坛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欧阳修研究专家、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朱安群认为,欧阳修官居高位,始终关注社会特别是文化的弊端,有着强烈的图新愿望及坚韧的革弊意志,是他能取得诗文革新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1057年2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全国的进士考试,他鼓励质朴晓畅的古文,欣然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而拒绝录取文风艰涩奢靡,行文空洞无物的考生,对北宋文风转变起了重大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拔的门生,后来都成为了文坛革新运动的主力军。欧阳修不遗余力培养和提携后辈,荡涤西昆体雕琢靡丽的流弊,力矫怪僻艰涩的时风,把散文创作和文论研讨推进了一大步,其影响的范围、时长都超过第一次古文运动,日常写作的平易化、通俗化趋向一直延续至明清。引导宋文走向关注国计民生的康庄大道,甚至为明清散文演化为现代白话文奠定了基础。
北京学者郑超认为,欧阳修学术创新思想体现在敢疑、善辨、求真、重立。他力排旧说,下大力气匡正学术框架,借以形成新的学术范式。同时,欧阳修是个知行合一的改革家,他积极推荐后辈才俊,支持王安石等人的政治改革。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求真反对穿凿附会,其主编的《新唐书》和独自撰写的《新五代史》创制新体,对于发展正史体例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如其人——文以载道的倡导者
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承上启下的巨匠,欧阳修上继韩愈的儒家道统,下开清雅质朴新风。他的为人为文之道极少功利目标,而是不畏权贵,从革新士风入手进而革新文风,其胸襟和胆识成为当时与后世的楷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安群教授反复强调,韩、欧二人对“道”的理解和阐释存在的差异。认为要全面理解欧阳修,必须要了解他说“道”时强调的“切于事实,本于人情”的意义。无论为人、为政、为学、为文,欧阳修始终坚持这八字原则,对儒学核心的“道”做了世俗化、实际化、人情化处理,并贯彻在其修身立德以及政治改革、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中。“韩愈为挽救由盛转衰的唐王朝推尊尧舜传至孔孟的道统,强调君臣父子的统治秩序,对改善百姓处境较少关注,而欧阳修面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迫近的社会现实,较多的关注百姓民生。”因而,欧阳修所倡导的文以载道的“道”,就是百姓的现实生活,就是用文章来表达具体的、关乎百姓的寻常事,符合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而非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的空文。这种价值取向是支撑他成为改革家、经学家、史学家、道德家和文章家的思想基础,无疑把韩愈以来的文论发展了一大步。
欧阳修在散文、诗、词方面皆有造诣。许多传世名作为后人所传诵,经久不衰。他的弟子苏轼评价道:“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在写于被贬滁州时期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借助对四季朝暮自然景物的变化,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祥和景象,阐述了自己虽仕途坎坷,仍超脱乐观的坦荡心境。全文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观察细致,从主题开拓到行文架构都为后人所称颂和借鉴。在诗歌创作中,欧阳修多借鉴韩愈,李白,杜甫等名家,博采众长,风格多样。而他的词作,因多描写男女恋情,离肠愁绪而颇具争议。
对此,朱安群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欧阳修的雅词和俗词,共同显示了他鲜活的人性和完整的内心世界。他解经论道“本于人情”,写俗艳词也是体现人的真实性情。这些俗艳词,从思想上说张扬了人性欲求,冲击了“礼教之大防”;从审美来说,在庄雅诗文仍占文坛主流时,带头并带动后辈涉足艳词创作,为俗曲、
白话小说冲击雅文学发展壮大铺了先路。
高风亮节——嫉恶如仇的一代宗师
时隔近千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时代,纪念欧阳修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何在?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教授曾将《欧阳修传》的主题设定为“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在王水照看来,欧阳修人生乐章的主旋律是纷争:自我心灵的冲突,朝政斗争的纠葛,至爱亲朋的分合……在不到六十六年的生命旅程中,欧阳修饱尝过自责,享受了尊荣,也蒙受过羞辱;刚直的性情使他备受舆论推崇,也使他结下了无数仇怨。这一切,都清晰呈现在他不朽的作品中,千年后的我们,透过文字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呼吸和心跳,和他一同悲喜,以坚定的信念和达观的情怀,逐一破解当下生活的难题。
《灼艾帖》 欧阳修书,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此帖曾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清安岐《墨缘汇观 上编》著录。
朱安群教授认为,欧阳修追随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他是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敢于与邪恶势力乃至与天子争是非的谏官型政治家,他反对各种社会弊端,反对贪污腐败,提倡整顿官风与士风。其直言敢谏,不畏权贵的精神是他高尚人格的有力体现。他的研究和著述以古通今,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
欧阳修一生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