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乐阳祠白姓为白居易后裔 历经42年8代人入川

2014/12/25 16:57:42 点击数: 【字体:

  在四川的白姓中,成都乐阳祠白姓,是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一支移民家族。他们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后裔,是在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从广东和平县迁徙入川的客家人。

  广东和平白姓迁徙入川,不是以一家或几家为单位,而是以全族五大房系集体迁徙的方式进行,迁留的人数是“仍居广东者半,移居川省者半”。至今成为仍然居住在最初定居地及周边地带的、后裔两万多人的大家族。这样一支规模宏大的家族迁徙大军,在各地移民入川的姓氏中,是很为罕见的。

  历经42年 共8代人迁徙入川

  史料记载,白居易没有儿子。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白居易从他的哥哥那里过继了一个孩子作为儿子。由此,白居易一系得以发展繁衍,人丁兴旺。

  到明永乐7年(1410年),白居易后裔白高带着儿子白腾贵、白祥贵,从江西搬到地处广东北部山区的和平县,在那里打地基修房子,成为入粤的落业始祖。白祥贵的儿子白道崇生了10个儿子,其中长子白仲祖、三子白仲荣、四子白仲富、六子白仲颙、九子白仲珪,后代繁衍昌盛。历经数代人后,他们的近半后裔,开始陆续迁入四川。

  白氏家谱记载,当时迁川的白氏先祖,从“其”字辈算起,长房有40户119人、三房20户44人、四房39户112人、六房48户94人、九房10户27人,共计157户396人。

  入川人数最多的是长房、四房和六房,占总人数的82%。其中,长房入川者又占该房的大多数,以至于目前长房留在广东和平原籍的人数,大大低于其他各房人数。迁川300多年来,白姓后裔的繁衍人数,仍以长房居多,占这支白姓总人数的一半。

  入川白姓人以“其”、“正”、“为”字辈为主力,这三代人入川户数及人数为95户、295人,占总数的60.51%和74.49%。白姓入川的辈分涉及8代(从第8代“文”字辈到第15代“登(光)”字辈)。

  与其他家族不同的是,白姓先祖自康熙49年(1710年)长房第11世孙白正理被记录为最早的迁川者开始,到乾隆17年(1752年)四房第12世孙白呈瑞截止,先后历经了42年才结束迁川过程。

  在迁川的很多姓氏中,都在家谱中列有入川始祖,但这支白姓不论在家谱记载还是历代先祖的口传中,都没有提及此事。就是因为这支白姓家族迁徙时间长达42年,房系和人数多,上下有8个世代,所以没法确定一个入川始祖。

  艰难迁徙 定居川西边缘地带

  白姓族谱记载当时入川的路线是:广东和平进入江西,过洞庭湖,经湖南,沿长江而上,进入四川泸州后,再沿沱江到达成都府管辖的简阳、金堂等地定居下来。其中,长房的“白其志-白正授-白为鍊”一支,在中途经过内江时,就在内江定居安家,后来迁徙到简阳。

  他们在迁徙中,背着简单的行囊,搀扶着老人和缠足妇女,肩挑小孩,日不停步,风餐露宿,历经几个月的跋涉,才到达西蜀山区和丘陵地带,艰辛程度难以想象。

  由于此前的移民已把川东、川北和川中一带的地盘占得差不多了,他们只有继续往西走,定居在川西平原边缘地带的山区、深丘和浅丘地区,也就是原来属于简阳的龙泉、华阳的东山一带、金堂的山区和半山区。比如原属简阳的镇子场(今属龙泉驿),原属华阳的东山五场,金堂的廖家场、人和场,新都的木兰寺、石板滩、弥牟场等。少数家庭定居在条件较好的双流白家、石羊、簇桥、黄甲等地,大都在原成都府管辖的各县,与其他姓氏的客家人一起,组成聚居区。

  家住新都的白姓研究者白美崇说,白姓家族在坐船过洞庭湖时,遭遇了大风大浪。有许多船只被打翻,船上的移民葬身湖里。惟有白姓家族所乘的船只无一受损,全都安全抵达对岸。

  供奉先祖 深夜挖坟偷盗骨骸

  中国人很重视孝道,生则赡养,殁则奉葬或修建祠堂。在迁川时,有的把父母的骨骸带着一起走,到新安居地后,再选址安葬。有的定居后,返回故乡把先辈的骨骸移到四川。在这一点上,成都乐阳祠白姓人也不例外。

  长房支系白日康的6个儿子都迁到了四川,其后裔想把葬在广东和平的白日康骨骸移到四川安葬。四川方面派人去索取骨骸,广东白姓人坚决不同意。四川派去的人就想了个办法——盗骨。

  他们假装告辞回川,深夜时悄悄回来,在白日康的坟墓上挖了一个小洞。当伸手去取墓内的骨骸时,外面好像有什么响动。为了不被发现,他们匆匆抓了一个头骨和一段臂骨就跑。第二天,广东白姓人发现坟墓被盗,在墓中发现一封书信。书信是四川白姓人写的,信中表示了歉意和无奈,希望见谅。

  此外,四房后裔白正万的长子白呈琮迁到新都后,先把地盘占了。一切稳定下来后,他又回广东,把父母和全家兄弟带到新都。父母走路,老五、老六年纪小,由他挑着,一个箩筐里装一个;老二挑衣物和吃的东西;老三、老四跟着父母走路。从广东和平县到新都,一共9000多里路,走了3个多月。

  一大家人到新都安定下来,白呈琮遵从父母的意愿,再次返回广东,把爷爷白其儏的骨骸挖出来,背到新都安葬。白其儏在新都的坟墓,至今仍保持完好,每年前来扫墓的后裔达数百人。

  祭悼先祖 集资建成都乐阳祠

  后世子孙繁衍多了,就要集资修建宗祠,供奉先祖牌位。成都白姓那么大一支家族集体迁川,修建宗祠就理所当然了。而且,名字都想好了叫乐阳祠,取白居易的字“乐天”和郡望“南阳”,两者合二为一,称为“乐阳祠”。

  乾隆10年(1745年),由白正星、白正麟、白正集、白正魁、白正睿、白为发等人发起,“公议各户每丁捐银三钱,分作三年收敛,共收丁银六十八两……”“越十余年,撮计一千余百。至庚辰秋(1760年),在成都县会府西街(今成都市区忠烈祠西街)买宗祠基址,价银七百两……”

  乐阳祠是广东和平白姓迁川五大房子孙后代的总祠,尊奉广东和平县老谱中的白祥贵为始祖。祠堂修建好后,“乌革翚飞,美轮美奂,观者莫不仰之而称羡……”

  1781年,又重修祠堂,扩大规模,占地3亩多。在祠堂外临街两侧修建两层商业房40多间。祠堂定有章程30条,规定了祠堂产业的管理、祭祀日期和礼仪,对入学、中举以及赴省或进京考试的补贴和奖励等详细内容。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城市建设,祠堂和沿街房屋建筑在2002年被拆除。

  由于子孙众多,每年冬至日祭祖盛典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就规定每年由各房派人率领该房子孙参拜祭扫,4年轮换一次。

  扫墓定在春季农闲时,即从春分起到清明前一天止。秋季祭扫不去坟地,上元节时(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在家中摆祭品并献以香烛纸钱。烧纸钱是把已打成钱形孔的钱纸撕成单页,按37页计数,然后按长度折为三叠,外面用白纸包扎成一封。每封纸钱上,分别写上逝者某先人享用多少封。烧之前,砌成烟囱状的锥形体,每封之间都留有一定空隙,使其得到完全焚烧。火从中央引燃,俗称“七月半烧糊纸”。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繁衍旺盛 白姓后裔有两万多

  入川后的白姓子孙,在移民一二十年后,就有入学为庠生(文庠和武庠)的。如第10代后裔白正睿和白正魁,在入川后35年,成为贡生和武庠。白正魁的3个儿子分别是国子监太学生和武庠。白升朝是国子监太学生,儿子白俊璋为恩进士,3个孙子也是文庠和太学生。

  白氏乐阳祠族谱上记载,200年间,有120多人具有学历和职务,有20多人是太学生、举人和进士,30多人担任过文武官职。

  目前,这支白姓族人大部分居住在金堂、青白江、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以及成都城区的成华、高新等地。其中,以新都石板滩,龙泉驿洛带、文安、黄土等乡镇,以及青白江清泉、人和等乡镇分布较为集中。

  早年进入成都城区的白姓子孙,分散居住在城内,大多为商贾、小贩。规模较大的,是在成都江南馆街和南大街开设的作坊式丝线经营铺,产品远销西北各省。白登纯和儿子经营的永昌号丝线庄,曾积累资财购地千亩。住在简阳的白为鍊妻子钟氏,年仅33岁就守寡,独立抚养6个儿子。钟氏还涉足农工商贾,开设糖坊,历经40年,积累资财购置田地数百亩。

  迁川300多年来,定居成都的白姓客家人繁衍到两万多人,仅洛带就聚居着4000多白姓客家人。乐阳祠白姓人,后来也有外迁贵州、陕西、重庆、云南等地的。

  武将白丹衷 主持修建青溪古城

  青川县城以西59公里,距成都市区约330公里,有个古镇叫青溪镇,青溪镇有个古城。2013年6月,青溪古城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国检。古城内,保存有完整的明代所城格局和川北明清建筑群系。主持修筑城池的人,叫白丹衷,明末清初的一个从二品武将。

  白丹衷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了明王朝的覆灭和清王朝在中国统治的开端。他的后代,至今在川北一带繁衍旺盛,成为当地的大宗望族。

  自幼读书习武 智力过人

  关于白丹衷,史书上没有多少文字记载。白凤毛主编的《中华白氏》上说,白丹衷生卒年不详,祖籍陕西岐山高店子大槐树。先祖白珂、远祖白宗禹,都是明代的官吏。白氏家谱上记载,白丹衷是自居易的后裔。

  受先辈熏陶,白丹衷自幼读书习武,智力过人。明崇祯时,他从戎报国,屡建战功,晋升为都司(四品)。都司是明代地方军事领导机构,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事务。

  白丹衷当上都司后,奉命镇守京畿、宛平及辽西一带。这一带属于拱卫首都北京的要地,由此可见他很受崇祯朝廷信任。

  明朝灭亡后,白丹衷回到陕西老家。为不招惹清廷注意,他隐姓埋名,当上盐商避走四川,往来于广元、昭化、青川一带。

  清初官还原职 带兵平乱

  清廷初得天下后,为稳定统治,急需招揽明朝旧臣为其效命。白丹衷名气大,成为清廷重点招揽的对象。但白丹衷已离开老家,无处可寻。顺治多次下旨,要求全国府县查访白丹衷的下落。

  终于,使者在青川白龙江畔遇到了白丹衷。据说,当时使者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正用双手扶起两头驮盐的毛驴,知道此人武力非凡,绝非普通人。上前打听,果然是白丹衷。

  得知清廷如此器重自己,白丹衷没法拒绝,只得奉命进京。顺治在金殿召见他,叫他官还原职,带兵到广元、龙安一带去平乱。

  龙安地处川北,治所在今平武,有不少农民义军和明朝遗臣遗将及少数民族反抗清廷。白丹衷带兵前往,充分发挥才干,打了不少胜仗,平定广元、龙安等地的局势。白丹衷受到都堂保奏,六部叙功。

  奉命驻守龙安 修筑城池

  顺治9年,顺治封白丹衷为怀远昭义将军,钦赐“为天一柱”金字匾额作为嘉奖。并特授龙安营首任参将(武官正三品),除统领驻扎府城的官兵外,还管辖平武、青川,薅溪、江油、石泉(今北川)、彰明(今江油彰明镇)等地的驻兵。

  白丹衷到任后,奉命修筑龙安府城池。这一修,用了7年时间。清廷见白丹衷不仅带兵打仗有一套,修筑城池也很内行,又命他修筑青川县城池(今青川青溪镇)。白丹衷二话没说,用了3年时间,工程竣工。同时,白丹衷还在城内东街修建了怀远府第(到民国时都还存在)。目前人们看到的青溪古城,就是白丹衷当年主持修建的。

  白丹衷复建后的青溪城池,城墙周长900丈(约合2700米),墙表用糯米灰浆镶砌石条和大砖,内夯土石,高2.1丈(约合6.3米),底宽1.4丈(约合4.2米),深1丈(3米),还有护城河相连。整个城池形状像一只靴子,又称靴城。

  后裔人丁兴旺 俊才辈出

  白丹衷花了10年时间修建了龙安府和青川城池后不久,清廷升调他到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县)和宁夏花马池郡游协(从二品武官)。白丹衷平定当地反抗,再次得功,被晋升为宁夏等地的总镇(正二品武官)。此时的白丹衷,已是60多岁的人了,他还没有到任,就去世了。他死后,灵柩被运回青川翁家坝安葬。

  清廷荫封白丹衷的长子白琮为褒城知县,次子白瑚为宛平知县。后来,白琮定居在青川县城,白瑚定居于瓮家坝。白瑚继承祖上余荫,家里田连阡陌,富甲一方,家业发达,人丁兴旺,读书习武,人才辈出。白氏家谱记载说:“自明迄清三百余载名未大显,廪贡盈门。”白姓一族,可谓青川声势显赫的名门旺族,仅仅清代,有功名者就达66人。

  白丹衷去世后,他的后裔在瓮家坝发展繁衍,修造了参将府、怀远第、昭义府等住宅,顺治皇帝钦赐的“为天一柱”匾额,挂在大门上。其他各种匾额也很多,上世纪50年代初,都还保留有37块,此后全部毁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唯一庆幸的是,白氏族谱和白氏先祖画像尚残存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白丹衷的第九代孙白泽焕,生于清咸丰年间。年过半百,膝下无子。白泽焕勤于农桑,最喜欢植树造林。他在翁家坝的9座秃山上,栽植松树,每天背水上山浇灌树苗。数年后,漫山遍野绿树成荫,至今仍保留有数株松树,人称“焕爷树”。乡人为纪念他,曾修了一座小庙,塑了“焕爷像”,供人瞻仰祭悼。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2014-11-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