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226名代表出席会议。在1226名代表中,共产党员有668人,占54.48%,非中共人士有558人,占45.52%。在出席这次会议的1226名代表中,有多名代表是安阳籍,他们有的是河南代表团的代表,有的是其他省份代表团的代表。尹达就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安阳籍代表之一。
尹达,1906年出生,字照林,原名刘耀,又名刘虚谷,滑县牛屯镇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954年9月,尹达作为河南代表团成员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尹达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参加了殷墟、浚县辛村和日照两城镇的发掘。在考古发掘、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3年7月1日,尹达病逝于北京。遵其遗嘱,将其骨灰撒入河南境内的黄河之中。
尹达于1925年考入中州大学(后改称河南大学)预科,1928年入该校本科,先学哲学,后转修国文。
1931年,他以笔名“水牛”在《飞跃》双周刊发表文章《关于社会分期问题》,赞同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观点,从此开始了古代社会研究这一领域的工作。
1937年,尹达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在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校任教。1939年2月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尹达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从1955年起,尹达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历史研究》第一任主编。他还参与主持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馆工作,具体组织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的编写工作,主持编辑出版《郭沫若全集·历史卷》,协助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与吴晗、谭其骧共同负责组织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他领导编审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第一次把中国史学史编写到1949年。他还担任过中国考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06年10月17日是尹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史学会于10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联合举办“纪念尹达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历史学论坛”,缅怀尹达先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考古学的重要贡献。
与会者认为,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决定其治学特点,注重综合研究决定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1.突破安特生的错误体系,建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科学体系,《新石器时代》一书是其代表作。2.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新石器时代研究推进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系统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一书是其代表作。3.为探索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演变规律,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是其代表作。
三个方面的成就,清楚展示了尹达先生“从考古到史学研究”的历史足迹。(安阳市档案局)【原标题:尹达:走过“从考古到史学研究”的治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