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城夏天一个悠闲的日子,我们喝着茶,让轻快的音乐弥漫室内。话题从天南海北收回,就谈起了各自在做的事儿。轩锡明告诉我,他正在编辑第三辑《贵德县文史资料》,稿子基本齐备了,正在阅改。这使我有点诧异,我说你不是念过阿弥陀佛了吗,说总算解脱,怎么又?我一边心里飞快地计算了一下,这距他给我送来第二辑《贵德县文史资料》也才一年多一点。他回答说,是停了一年,如今领导们又要搞,盛情难却啊!盛情难却自然是他的玩笑话,那真意应该是推脱不掉。
他真是推脱不掉吗?我看这仍然是他的潜台词,那真意更应该是义不容辞。
轩锡明是有影响的青海作家,更是贵德县响当当的人物,已出版有小说和散文《三水故事》、《香浴》等多部。作品多以内容深刻、叙述精到和语言生动获得好评。轩锡明正值出成果的时候,他自己也有许多成熟的计划。他说过,我不会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害怕写不出来,一切都在于时间和精力。但是,近些年他却偏偏似乎“心有旁鹜”,做起了文学创作之外的另一份公干,这其中主要就包括编辑《贵德县文史资料》。
好咧,现在我也要有更积极的态度,我要为轩锡明鼓与呼。在此就先让我对他的新工作领域给大家做出个盘点:2000年编成出版《贵德文史资料》第一辑,2001年编成出版《贵德县民间故事》,2002年编成出版《贵德县文史资料》第二辑,2003年创作出版青海旅游系列丛书之一种《漫步贵德》,总字数愈50万,这还不包括散见于报刊杂志上的一些同类文字。这不,他的第三辑《贵德县文史资料》,2006年又要面世。这一盘点叫我们发现了什么?一个人厚实的工作密度?一个人不菲的工作成就?我们还会很容易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与一个地方有关啊!
贵德是青海的一块风水宝地,山奇水清,民风纯朴,又因悠久的历史而文化积淀深厚,素称青海的文化大县之一。轩锡明在这里长大成人,在这里接受教育,在这里参加工作,至今仍生活在这里,他自然得这一方水土养育,并再熟悉不过这里的风土人情了。现在,轩锡明通过自己的笔,尽最大努力地为贵德挖掘和保存着一批无形的财富,同时也努力把贵德介绍出去。
在我们翻阅《贵德县文史资料》的时候,一朵朵历史的浪花跃起跌落,那么真切,那么令人遐思:过去的贵德是这样的吗?我的祖先是这样的吗?我们留给后人的又将会是什么样子?《贵德民间故事》外观上就是一本十分漂亮的书,叫人爱不释手,里面的风物传说、生活故事、动物故事,以及民间笑话,无不浸透着孕育了它们的一隅山水的精气神儿。资料翔实的《漫步贵德》尽写贵德大地风貌与文化活动,使读了的人如同在贵德土地上走了一遭,如同身临它种种的节庆活动,心满意足。它绝对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工具书”,有人评论它文学的笔触细致入微,又兼有文论的特质,因为行文中处处有作者对事物的见地和建议……
《贵德民间故事》有一句编者题字:我爱贵德,所以我做此书。这也许可以用来解读轩锡明为什么对于他的新工作领域不疲不倦,满腔热情。他这种对于家乡的挚爱和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拳拳心愿,我们当然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印证。他在《漫步贵德》的开篇颂辞中有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有钦敬之心拜会你的历代仁人志士、武将墨客,熟悉他们的宝贵遗留,以仿效他们对你的知遇和奉献。”他在《贵德民间故事》前言中这样按捺不住出版此书的激动:“贵德民间故事要成书啦!———我真高兴。用贵德土话说:我跳蹦蹦哩,我眯不上嘴。”至于他为何接受了编辑《贵德县文史资料》的任务,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你是什么作家呢,你不是笔下有点儿能耐吗?你就做点叫县上人觉得更‘实在’的事儿吧,不要叫众多的人只知道你‘编造’虚虚的故事。”心情也好,认识也好,考虑也好,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
如果我们深入下去,深入到轩锡明的具体工作,看看他是如何地完成上面的几部书的,我们就更会为之感动一把。对于《贵德民间故事》,轩锡明是以编者身份出现的,因为那些都是出自民间的瑰宝。但是,当我知晓了这书中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是他搜集的,知晓了他在整理过程中又花费了多少笔下功夫,我确实沉思了好一阵子。轩锡明编辑《贵德县文史资料》时,从谋划到组稿,到改稿,到出书,都是他一个人干的,可说是单枪独马。组稿是要有心机的,这他不缺,他得到了很好的施展,但不能不费气力。我有幸看到过他改得满篇皆红的稿子,说明有些稿子他不改是不成功的。他自己说过,他曾动员爱人誊抄过好多稿子。正因为如此用心,他也才有了宝贵的做文史资料工作的经验之说。我知道轩锡明的性格,他是一个做事必求其好的人,更何况他这是为了贵德……
这一天我们算偷闲呢,喋喋不休、认认真真地说了那么多文人行当内的事!这中间轩锡明还情不自禁地告诉我,他为第三辑《贵德县文史资料》写了一篇长东西,是写贵德乡俗的纪实散文。他还说,他以一个外来客的身份作观照,是力求写得有生活场景,故事性强,新鲜感人。他又说,这也是他用心用意为家乡做的一件事。听着他如此这般,叫我突然“窥探”到:轩锡明现在的所作所为,除了因了对家乡的不了情结,也是对乡土文化的着迷啊!这正应着当今时代的一个特征。他是摩拳擦掌,含辛茹苦地站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行列之中。轩锡明得贵德乡土文化的熏陶,现在他开始报答了,并将继续为之前行。
写到这里,我喃喃自问,轩锡明的许多小说又何尝不是地方文化的反映?你看他把龙王池求雨写得何等地道和惨烈(《背水者》),你看他在滴水崖前写出了多少乡间爱恨(《陶之祭》),你看他为着炒面敷衍了怎么一个感天动地的篇什(《苦糜子炒面》),你再去听听一把三弦的如泣如诉吧(《魔琴》)……一个作家总是扎根在他所生活的土地,离开了这片土地他也许会枯萎。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属于全社会的,但它也深深地打着地方的烙印,而轩锡明作为一个一直以乡村题材为主要写作对象的作家,他作品的地方文化色彩就更为浓重。现在各地都在做文化文章,打文化品牌,都意在树立形象,所以我想,贵德人为何不挖掘挖掘轩锡明的小说资源呢?岂不知轩锡明就是他们的资源。
轩锡明是在一手搞文学,一手搞文化,他会不断有收获,他的家乡会不断有收获。(文/井石)【原标题:轩锡明和他的地方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