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利簋:武王伐纣亲历记

2013/7/9 18:01:56 点击数: 【字体:

利簋:武王伐纣亲历记

利簋:武王伐纣亲历记

 专家点评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一件不大的铜器,以它不多的文字,为破解上古史中一个重要的疑案作出贡献,足见其弥足珍贵。利簋无疑是一件国宝重器!

  殷玮璋先生说:“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记述当时的史事,是商周两代史官的一项工作。在一万余件商周有铭铜器中,像利簋这样明确记述武王征伐商纣、使商周王朝交替的史事实属罕见。铭文虽未记述商王之士兵出现‘前徒倒戈’的内容,但可清楚地看出战事进展十分顺利。此器的造型为侈口、圆鼓腹、圈足下附方座,两侧兽首耳垂珥。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蝉纹。它具备周初器的特征,是考古断代的标准器。所以,无论是铭文的内容还是铜器本身,均体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利簋也是目前所发现的一件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而且是迄今发现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一件珍贵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牧野之战文献不详

  在一个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那里举行盛大的誓师。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系有牦牛尾巴的白色旗帜指挥全军。面对行军多日的将士,他的开场白是:“多么遥远啊,我们这些从西方来伐纣的人!”

  武王说:“哦!我们友邦的国君们和执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等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宣布誓词了。”

  武王说:“古人说:‘母鸡是不在清晨报晓的;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衰败。’现在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今天的决战,我们在战斗中行进不得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伍。奋勇向前啊,将士们!在交战中刺杀不超过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阵容。奋勇向前啊,将士们!希望你们个个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向商都的郊外前进!在战斗中,不要拒绝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来加强我们自己。奋勇前进啊,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奋力向前自身就会遭到杀戮。”

  这是《尚书?牧誓》对牧野之战的记载,也是后人了解这次大战最早的传世文献。武王伐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像王国维就认为,商亡周兴,让殷商的文化基本上没有流传到后世,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周。

  然而,《牧誓》只记载了甲子日,却没有记载年份,到了千年后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只能把纪年上溯到西周末期的公元前841年,武王伐纣发生在哪一年,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悬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凭借的都是文献资料,而没有直接的实物见证。虽然说传世文献的记载还比较丰富,但毕竟不是出自当事人之手。有的真伪难辨,有的互相抵牾。

  利簋出土提供实证

  最早对武王伐纣的年份进行推算的是西汉晚期学术大师、王莽新朝国师刘歆,他利用古代天象天文学推算的结果换算成我们今天熟悉的公元纪年,应该是公元前1122年。梁启超在1922年提出公元前1027年的说法,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陈梦家的《西周年代考》皆主张此说。特别是郭沫若的《中国史稿》采取此说后,在国内外史学界,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日本的天文学家新城新藏提出武王伐纣应在公元前1066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齐思和的《中外历史年表》等也采用了此说。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说法。

  要是只有三种说法事情还好办点,胡厚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的十二说法,还不包括梁启超的前1027年说,唐兰的前1075年说,丁山的前1029年说,章鸿钊的前1055年说。在这16种说法的基础上,还有人根据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不断地添立新说。导致最终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至少44种结论,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 年,前后相差112年。外行要是稍稍接触此问题,直接抓狂。

  1976年3月,陕西临潼的农民在搞水利建设时,挖到一个窖藏,出土了青铜制品151件,其中就有震动学术界的一件青铜簋。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按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此簋的主人名利,所以被称为利簋。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共4行32个字。铭文开头即讲“王武(二字合写,指周武王姬发)征商,惟甲子朝,”这与文献中周武王在甲子日早上出兵伐纣的记载完全一致。铭文还讲述武王灭商七天后的“辛未”日,在“阑师”赏赐有功人员,官居“右史”的“利”得到了周武王赏赐的金(商周时指铜为金),为纪念这一荣耀,铸造了这件簋。

  利簋的发现,使人们首次看到武王克商的实物证据,尤其是其铭文的内容同历史文献能相互印证,自然提高了相关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所以意义非常重大。有人觉得“利簋”之名不足以表明它的重要价值,索性叫它“武王征商簋”。【原标题:利簋:武王伐纣亲历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3-01-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